叶酸介导多西紫杉醇牛血清白蛋白肿瘤靶向纳米粒制备、表征及体外释放性能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西紫杉醇(Docetaxel)是建立在紫杉醇基础上的第二代紫杉烷类抗癌药的代表,在抗癌试验中多西紫杉醇的活性比紫杉醇的活性要高。这种药物不仅仅只针对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对前列腺癌、胰癌、和多种软组织肿瘤也都具有良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化疗药物的一线用药。但是目前多西紫杉醇制剂还存在一些缺点:非水溶性、无靶向性、致敏性和毒副作用。本文针对多西紫杉醇制剂水溶性差和无靶向性缺点进行靶向水溶性制剂的研究。尝试了常规反溶剂法、机械粉碎方法、超声乳化法和超临界流体反溶剂法制备多西紫杉醇纳米药物,但由于其各自的局限性无法制备出满意的纳米药物。最终选择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DT-BSA-NPs来解决多西紫杉醇水溶性这一难题。用叶酸偶联DT-BSA-NPs解决其靶向性问题。通过对制备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选取6个因素的可行范围,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析因数据优化,对实验中的白蛋白浓度、多西紫杉醇浓度、醇水比例、交联比、滴速等重要条件进行分析,最终得优化条件:BSA浓度为35.1mg/mL, DT浓度为3.96mg/mL,乙醇和水的比例为2.99,乙醇的滴加速度为0.5mL/min,搅拌时间为36 h,戊二醛和白蛋白交联比例为1。此条件预计结果为:粒径181.65 nm,最大包封率为26.3%,最大载药量12.43%。经过认证试验,用激光粒度仪测量了DT-BSA-NPs的粒径和电位,得出DT-BSA-NPs的粒径188nm、电位-39.76mV;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出包封率为30.63%、载药量13.92%,确定得到的产品符合要求。之后用叶酸活性酯偶联制备成功的DT-BSA-NPs得到FA-DT-BSA-NPs,使其具有靶向性。通过对FA-DT-BSA-NPs进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得到白蛋白摩尔数比偶联叶酸摩尔数为1:2.56。对FA-DT-BSA-NPs抽三个样品进行检验其粒径在190nm左右,电位-30mV左右,综合扫描电镜的超微图片,得知FA-DT-BSA-NPs的平均粒径要比DT-BSA-NPs略大,以无序的晶体状多西紫杉醇,被包裹后形成球状,且通过X-ray图谱发现FA-DT-BSA-NPs和多西紫杉醇峰值明显不同,说明多西紫杉醇晶型有改变。在红外光谱下可以清晰看到FA-DT-BSA-NPs在1652cm-1处有明显的特征峰,暗示有N-O化学键生成,不是单纯的物理混合。经过对干粉FA-DT-BSA-NPs复溶12小时的观察与检测。其各项数据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一样。证明经复溶后的FA-DT-BSA-NPs在12小时内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经检测分散均匀的纳米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用粒径201nm,包封率32.9%,载药量为14.8%的药物做体外释放实验。在最初的24h内药物传递速度比较快,之后缓慢释放至96h。证明其具有缓释性质。通过以上实验和分析,证实本实验得到的最终FA-DT-BSA-NPs产品粒径达到过0.22uM膜灭菌要求,并且分布均匀,形态规整。成功的改善了其水溶性,使其具有靶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形成时期,曾深深得益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介建立了一种立足人体内部又沟通外界环境的体系,并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了四大治疗方法,即“益火补土”法、“
在施工现场设置搅拌站,不仅现场文明施工得不到保证,材料极易流失、浪费,而且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随意性较大,造成混凝土的强度等性能指标得不到保障。通过集中搅拌站的设立,不
水泥基自流平砂浆(Cementitious Self-Leveling Mortar,CSLM)的高水胶比、高胶砂比和大面积施工等引起的收缩对其自身的推广应用产生较大的阻碍。目前的研究证明高吸水性树脂
数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有力方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应用数学思想来对中学数学中较难的部分进行突破,是一项非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各个产业都已经迈向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不断实现产品的创新发展和逐渐优化产品设计,以满足社会
农村贫困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农村减贫是破解这一难题最理想却又是最困难的途径。现有的贫困理论一般认为,贫困的发生是因为某些地区与其他地区存在比较
目的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则拒食,进食量减少,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1~6岁小儿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
国内对情感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已初具规模,但是针对高中生物中情感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又因为长期偏重认知训练而忽略学生
在中国,英语写作对英语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薄弱环节,许多语言研究者和教师一直致力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导致我国英语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课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批判与更新,也是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