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形成时期,曾深深得益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介建立了一种立足人体内部又沟通外界环境的体系,并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了四大治疗方法,即“益火补土”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其中“益火补土”法在确定之初,是指通过补益心阳以温补脾阳的方法。然而金元医家的争鸣及明清医学理论的创新,对各脏的功能有新的认识和阐发,为认识脏与脏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五行虽与五脏相配,但由于不能有效地反映对脏腑功能与脏腑间关系的新认识,其指导作用逐渐抽象化,让位于阴阳、气血、经络等具体医学理论。伴随命门学说的日益成熟和深化,诸医家逐渐认识到肾阳命火乃为人身之根本,“益火补土”法的内涵也在此时随之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以补益肾阳命火从而温补脾阳的治疗方法,并最终在中医藏象学的变革中得以确立。1目的通过对文献以及记载“益火补土”法医案的整理和系统性研究,厘清其源流及其形成、演变和确立的过程,结合肾、脾两脏的生理基础和病理联系,探究本法所适应的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突出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研究的重要性,以期更为有效的指导临床。2方法采用传统的中医文献研究方法,搜集和整理古今文献资料以及记载“益火补土”法的古代医案,研究本法所适应的病证和常用方剂。同时对医案中收载方剂所用的药物,按照其性味、归经和功效等方面,建立数据表并进行统计、归纳和数据分析。3结果3.1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变革发展历程,厘清了“益火补土”法的形成和确立过程。3.2从脾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联系方面着手,归纳整理出“益火补土”法的适应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证治。3.3通过对医案中所载病证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方剂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益火补土”法为脾肾阳虚证的主要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4结论“益火补土”法是依据《内经》构建的五行藏象体系中,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伴随宋金元时期社会科技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新的哲学思想成为了当时医家们重新认识和深入探究脏腑理论的重要依据,命门学说的兴起和日渐成熟,使得阴阳藏象体系逐渐取代五行藏象体系而占据藏象学说的主要地位,肾阳命火为人身之根本、先、后天之间的关系等成为诸医家讨论和研究的重心,“益火补土”法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并最终以补益肾阳命火而温补脾阳的治疗方法得以确立;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临床效应表明,对脾胃虚弱,纳差腹胀,黎明泄泻,四末不温的病人,用通利、健运等常法治疗,皆非所宜,只有温补肾阳,使肾阳充旺,脾土健运,才能止泻消胀。因而在临证中运用“益火补土”法治疗脾肾阳虚证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