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结合面的精密机械结构装配性能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198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密机械结构是高精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是结构最终的集成环节。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结合面是实际接触区域,对精密机械结构的功能和性能影响较大。将具备分形特性的装配结合面称为分形结合面,结合面上的微凸体会产生弹簧阻尼效应,是影响整机动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从理论上研究装配工艺对精密机械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将分形结合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分形结合面接触模型;提出机加工表面分形参数求解优化算法和微凸体侧接触参数计算方法;研究可靠的微观结合面宏观化建模方法;构建考虑分形结合面的整机动力学模型,实现动力学性能预测。从而在理论上形成装配工艺-分形结合面接触模型-整机动力学模型-精密机械结构动力学性能的研究方法,为装配工艺设计和装配仿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WK(Wang-Komvopoulos)扩展分形接触模型,将微凸体接触状态由正接触扩展到侧接触,从几何角度解析微凸体接触角参数ci及其实际接触面积比率Ai/Ar,建立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与阻尼模型;通过载荷-变形量实验计算样件结合面刚度,对比数值仿真结果发现,在轻载荷条件下,WK扩展模型比原WK模型精度更高,结合面的分形维数D、分形粗糙度G、ci、Ai/Ar的偏差会影响刚度模型的精度。2、优化了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DWT)的分形维数算法,通过功率谱逆变换法、WM(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法、分形布朗运动法和小波逆变换法四种方法生成机加工成形的表面轮廓,以盒计数法、功率谱密度法、结构函数法和粗糙度长度法四种算法作为参考算法,辨析DWT不同参数组合的精度并从中筛选最优的参数组合;随后通过表面轮廓的均方根偏差Rq建立D和G之间的关系,利用优选的D计算G;最后利用比较样块的表面轮廓分析了不同机加工比较样块表面的分形特性。3、提出了基于表面点云的ci和Ai/Ar计算方法,对考虑微凸体之间弹性耦合和聚结作用的 ICHA(Interacting and Coalescing Hertzian Asperities)模型进行了 扩展,引入微凸体侧接触条件,提出m-ICHA模型,基于点云的几何特性计算侧接触参数:接触角αi、综合曲率半径R(r)和实际接触面积Ar,通过表面点云的迭代数值仿真,得到αi、R(r)随Ar变化的分布规律。最后利用优化的DWT算法和基于表面点云的数值仿真算法,修正刚度计算结果,重新与刚度实验结果对比,证实了WK扩展模型可提高5倍以上精度。4、提出了分形结合面微凸体侧接触下的等效材料(Equivalent Material,EM)参数建模方法,利用不同预紧力和不同工艺方法加工的螺栓板样件作为验证对象,以有限元仿真和模态实验作为验证手段,对比弹簧-阻尼宏观化法和粗糙轮廓直接仿真两种方法。在ANSYS Workbench和ABAQUS有限元软件得到仿真结果,与扫描式激光测振实验的模态振型和谐振频率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出EM的谐振频率精度最高。5、面向某型导引头伺服机构,研制了两轴两框架伺服机构原理样机,设计可调轴承支撑孔及其装配工艺,在样机上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孔配合公差、轴承端盖预紧扭矩的装配控制;基于轴承外圈和支撑孔表面测量数据,计算表面参数和接触模型,利用EM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孔结合面的宏观化;在ADAMS软件中根据正交表进行动力学仿真,并进行整机模态振动实验和电机扫频实验。仿真和实验分析表明,有EM比无EM的仿真精度更高,且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高,进一步建立了装配工艺与谐振频率之间的拟合模型,提出了装配结合面对谐振频率的影响关系,验证了可基于分形结合面实现伺服机构动力学性能分析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旋转爆震发动机为研究背景,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爆震波通过弯曲壁面的传播特性及其机理研究,特别是对弯曲壁面下爆震波的反射与衍射过程,以及环形通道中爆震波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各传播现象中的爆震波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爆震波通过弯曲凹形壁面发生的反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发现了爆震波的反射与激波反射相似但又存在差异,并认为这是由爆震波后的化
推进剂管理是卫星在轨加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在轨加注过程中表面张力贮箱的推进剂管理强化为研究背景,针对卫星轨道快速机动和高流速加注过程中的液体晃动、流动和溅射问题,提出了基于贮箱内表面亲疏水改性的快速导流管理思路,对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初步得到了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规律,为未来推进剂管理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为推进剂强化管理的实现方法提
直升机是军民两用的低空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对起降环境要求低的优点,相比固定翼飞机具有更加良好的飞行适应性。因此,在航空测绘、紧急救援、反恐维稳、特种作战、反坦反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直升机传动系统无法冗余备份,工作在重载、变载环境下的传动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直升机主减速器中,行星轮系是与主旋翼直接的关键动部件,行星轮系的正常运行是直升机安全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行星轮系
拓扑优化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计算工具,能够在给定设计空间内寻找到满足约束的、目标性能最优的结构拓扑构型,是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最有力的方法,在航天器结构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产品对“形状拓扑一体化”、“CAD/CAE集成化”与“拓扑描述参数化”的需求。如何对结构拓扑进行合理描述,使之能够实现与CAD的集成,提高优化效率,便捷地控制几何特征,并解决具有挑
航天器电磁编队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编队技术,其核心是利用星间电磁场作用产生的耦合电磁力来维持或改变编队构型。与传统基于推力器的航天器编队相比,电磁编队具有无推进剂消耗、无羽流污染,以及连续、可逆与同步控制等优势,在对地监测、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电磁力作用的特殊性以及航天器电磁编队动力学模型的强非线性与强耦合性,给航天器电磁编队控制在理论与方法上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航
复合材料铺丝整体进气道与国内目前应用的金属组合进气道相比,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进而达到结构高效、减重的设计要求,也更适合承受进气道部位的充压、油压、锤激波及噪声等复杂载荷工况,同时为了减少进气道内表面电磁缺陷,结合进气道内表面功能层采用隐身结构,可实现进气道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消除进气道内表面涂料脱落的风险,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安全性及耐久性。针对异形复合材料铺丝进气道结构特
空间碎片极大威胁太空安全,近年来,大型低轨小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使空间碎片治理面临更迫切的现实需求。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提出,低轨卫星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应该通过主动降轨等处置措施将剩余轨道寿命限制在25年内,这是实现空间碎片减缓的关键。论文以对该25年准则的落实和监管需求为牵引,研究基于历史轨道数据的低轨卫星机动检测方法,并开展面向空间碎片减缓的任务后处置行为识别与行为评估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
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对飞行器的性能及任务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各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攻防领域的大量投入和激烈角逐,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势必需要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智能变形飞行器概念及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作为重要非对称手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变形飞行器技术和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系统地开展了变形技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
电动力绳系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其通过与空间地磁场和电离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无燃料推进,在空间碎片清除、废弃卫星降轨、卫星编队飞行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轨道上运行的电动力绳系为研究对象,对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与控制、轨道动力学特性等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非倾斜偶极子模型下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特性。基于电动力绳系为张紧状态的假设,建立了电动力绳系的哑铃模型,推导了该模
高层大气和重力场信息是空间科学与地球物理重要的基础信息,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对气候变化监测、卫星在轨运行、远程火箭落点精度等涉及到国计民生,国防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利用卫星测量手段开展对地观测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探测的最有效手段。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高层大气探测卫星、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的提升了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测量精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在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