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品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又称为人伦鉴赏,最典型的、最熟悉的称谓是人物品藻。通俗的说,人物品鉴就是对人物进行评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着眼点,对人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与评价,也就是对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道德评判和审美批评。人物品鉴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宗白华先生曾说:“美学上的评赏,所谓‘品藻’的对象乃在‘人物’。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由人格美的评赏。”早期的人物品鉴比较注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到东汉后期,人物品鉴逐渐由注重道德转向重视个体的才智、性情以及气度风神。《人物志》继承深化了人物品鉴理论,对人物的品鉴是“就个体生命品鉴其才性”,“是美学性的品鉴”。人物品鉴把人作为美的起点,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对人物个性才能的评论转变为对人物才能风貌的审美品评。才性鉴定也逐渐由评论实际人物发展为抽象理论的探讨,不再停留于对人的道德、操守、气节的品评,把对人物的品鉴提高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高度重视人物的个性、才能、智慧、风貌,以人的“情性”为人的根本,回复人的本我、真我,追求个体内在本质的真实显现,实现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统一。人物品鉴逐渐失去了原先具有的政治意义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人的个性、才‘能、智慧、言语、举止、仪容等各方面美的欣赏,开启了“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标志所启动的具有中国独特性征的美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