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人物品鉴的审美解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品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又称为人伦鉴赏,最典型的、最熟悉的称谓是人物品藻。通俗的说,人物品鉴就是对人物进行评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着眼点,对人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与评价,也就是对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道德评判和审美批评。人物品鉴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宗白华先生曾说:“美学上的评赏,所谓‘品藻’的对象乃在‘人物’。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由人格美的评赏。”早期的人物品鉴比较注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到东汉后期,人物品鉴逐渐由注重道德转向重视个体的才智、性情以及气度风神。《人物志》继承深化了人物品鉴理论,对人物的品鉴是“就个体生命品鉴其才性”,“是美学性的品鉴”。人物品鉴把人作为美的起点,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对人物个性才能的评论转变为对人物才能风貌的审美品评。才性鉴定也逐渐由评论实际人物发展为抽象理论的探讨,不再停留于对人的道德、操守、气节的品评,把对人物的品鉴提高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高度重视人物的个性、才能、智慧、风貌,以人的“情性”为人的根本,回复人的本我、真我,追求个体内在本质的真实显现,实现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统一。人物品鉴逐渐失去了原先具有的政治意义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人的个性、才‘能、智慧、言语、举止、仪容等各方面美的欣赏,开启了“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标志所启动的具有中国独特性征的美学之路”。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当代自然科学前沿出现了一种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全新的方法论——复杂性方法。复杂性方法是系统地、综合地研究事物的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
本研究分别选取中国早期玉器历史中的三个特殊时期的典型----新石器时期、商代晚期和西汉,以此为线索审视审美意识从萌芽、发展到嬗变的各个阶段,从各时期玉器的具有鲜明民族
本文对《管子》四篇进行了研究。《管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学派划分的角度来看,《管子》一书关于道家思想的文章约十余篇,其中最有影响
本文对郑玉理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理气相即的本体论。朱子学本体论方面理气二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性与情的二分是其理论上难以克
本文的立论基础源于对黑格尔,叔本华以及尼采的悲剧理论的吸收和创新,作为生命悲剧,自然无法离开叔本华哲学中对生命悲观性的认识,悲观性或者说悲观性意识是悲剧精神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