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生命悲剧意识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立论基础源于对黑格尔,叔本华以及尼采的悲剧理论的吸收和创新,作为生命悲剧,自然无法离开叔本华哲学中对生命悲观性的认识,悲观性或者说悲观性意识是悲剧精神的出发点,本文所述的悲剧精神是吸收尼采的权力意志说而来,主要就是建立在悲观性认识基础上的超越的精神,另外还引入黑格尔的“冲突”说,目的和意义在于在分析超悲剧精神(超越)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看清超越过程中对立的双方,以及二者是如何统一或消融的。冯至,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笔者认为非常好的体现了悲剧的精神,首先,冯至有对生命的悲观性认识(对生命存在认识的四个维度),但是,这种认识不是一元的,在悲观性认识基础上,冯至又有积极向上的努力(与悲观性认识相对有四个积极地对生命的认知),虽然这种的努力是一种困境中的挣扎,不具有消融生命本然的悲剧的意义,但是却体现了冯至早期试图对生命做出一种超越的努力,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自我的体现,真正具有超越的精神的是后期冯至从诺瓦利斯和里尔克那里吸收和借鉴了“自然”和“自我”的内涵之后将自我和自然融合,从而消除了这种黑格尔悲剧意义上的“冲突”之后,超越的精神才完全体现出来,下面,就将本文的内容简要述之。  冯至是中国诗坛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一生在诗歌领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诗歌不仅仅具有美妙的文思,而且同样具备着很深刻的哲思,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探索。冯至曾经在自己的自传中把自己的一生归于不断否定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这些否定都是在对生命的感受下不断超越的结果,容纳着冯至深深的悲剧意识,这些悲剧意识在其诗歌中都有体现。总体来说,在冯至生命中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认识的四个维度上面:生命的渺小;生命的孤独;命的虚无和迷茫;生命的必死性。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冯至悲剧意识的主要方面,如果对于生命仅仅是悲观性的认知,那冯至也不会成为一个能够超越自我的诗人,在这些悲观性认知的也相对着冯至积极的努力,这些努力构成了奋发向上的自我的意识构成,对应于悲观性的四个维度,奋发向上的自我也由四个部分构成:生命不断进化的蜕变论;打破孤单的交往意识;生命担负意识;生死转变意识。早期的悲观性认识和奋发向上的努力构成了冯至对“自我”的认知,总体来看,冯至“自我”的早期表现形象就是孤独寂寞的追寻者,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内涵是冯至对生命悲观性认识上自我超越的努力,努力地方向是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是冯至不甘于生命的现状,奋发向上的努力地体现,而追问或超越的方式和方法源于诺瓦利斯和里尔克的影响,在这二位哲学大家那里,冯至更加深刻的体会了“自我”和“自然”地深刻内涵,从而冯至将“自我”超越的方向指向了自然。当“自然意识”和“自我意识”在冯至生命存在中确立,“自我”和“自然”在冯至的生命中便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打破二元对立的方法冯至也是从诺瓦利斯和里尔克那里继承和发扬的,最终的目的是将“自我”和“自然”的那种不和谐状态打破,把“自我”完全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也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于冯至而存在的外在世界的彼在而被纳入冯至的“自我”当中,与“自我”相融,从而“自我”不在是纯粹的“自我”,“自然”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彼此都有着对方的痕迹,这样,原先存于诗人自我当中的那种生命的悲剧性被纳入自然的存在而被消融了,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都被打破,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交流,走向生命的同一性,人即是物,物即是人,彼此融为一体。当自然和自我相融合,冯至的超越也就完成了。悲剧性的精神(奋发向上的自我走向超越的自我)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当代自然科学前沿出现了一种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全新的方法论——复杂性方法。复杂性方法是系统地、综合地研究事物的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
本研究分别选取中国早期玉器历史中的三个特殊时期的典型----新石器时期、商代晚期和西汉,以此为线索审视审美意识从萌芽、发展到嬗变的各个阶段,从各时期玉器的具有鲜明民族
本文对《管子》四篇进行了研究。《管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学派划分的角度来看,《管子》一书关于道家思想的文章约十余篇,其中最有影响
本文对郑玉理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理气相即的本体论。朱子学本体论方面理气二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性与情的二分是其理论上难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