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价基于术前外周血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的FA评分(FA score)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意义。内容:卵巢癌是当今困扰女性患者最大的妇科恶性肿瘤杀手。其发病隐匿,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低,以致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为卵巢癌时已处在疾病晚期。虽然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卵巢癌标准术式和各种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的不断完善,但卵巢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却几乎没有明显延长。基于此现状,寻找出高度特异性的可以指导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从而筛选出预后相对较差的高危患者,及时给与这些患者符合患者自身病情的化疗及靶向治疗,就可以明显改善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整体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8年10月到2013年10月初诊收治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86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均规律随访,即在病人在术后前两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术后超过两年的时间里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直到病人死亡或者失访。采用SPSS22.0软件和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确定外周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白蛋白的分界值(Cut-offvalue),根据患者外周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白蛋白的绝对值与分界值的大小比较来为患者进行FA评分。评分的原则为:若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高于相应分界值且血清白蛋白低于相应分界值计2分;若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高于分界值和血清白蛋白低于分界值二者情况出现其一,则计1分;若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临界值且血清白蛋白高于临界值则计为0分。并以此将纳入的样本按照FA评分分为三组。对于连续变量(年龄、白细胞绝对值计数、纤维蛋白原及白蛋白水平等)的数据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的分析方法。对于分类变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FA评分等)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或者Pearson’s检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我们采用Log-rank检验方法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寻FA评分对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提示上皮性卵巢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预后的不同能力。另外,该研究使用双尾p值。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成果:(1)ROC曲线显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最佳截点为3.63g/L;外周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最佳截点是42.45 g/L。(2)对于以FA评分将病人分为的3组各组间,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是否为浆液性肿瘤、术前的白细胞绝对值和术前肿瘤标记物CA125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肿瘤的分级、分期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则在不同的FA评分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大小、分级、分期、FA评分以及肿瘤标记物CA125与患者术后的总体生存期(OS)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4)FA评分能够更好地预测肿瘤瘤体≥6cm、上皮性卵巢肿瘤的晚期(III-IV期)(p=0.0138)以及病理类型为中高级别的肿瘤(p=0.0005)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的预后。结论:FA评分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患者术前外周血中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清白蛋白的检测,从而建立起FA评分,根据其评分来指导患者预后,有望成为卵巢癌患者预后判断及指导诊疗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