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国咳嗽指南指出:临床最常见的四大慢性咳嗽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此外变应性咳嗽(AC)、支气管扩张症等也较为常见。指南提出按照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处理慢性咳嗽能取得较佳疗效,但基层医院及部分大医院并未开展诱导痰细胞分析、食管24小时p H值监测等辅助检查,而且病因诊断程序花费较多,患者经济压力较大,为此,经济实用的经验性治疗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目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显示最为常见的慢性咳嗽病因都有哪些,在这个前提下,探讨联合支气管激发试验及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干部保健科门诊符合慢性咳嗽定义的患者113名,向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完成慢性咳嗽调查问卷,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做肺通气功能检查和血常规检查,若基础FEV1>70%预计值者进一步做支气管激发试验,综合分析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肺功能检查结果,分别初步诊断为CVA、EB/AC、UACS、GERC四种情况,按以上四个拟诊断给予相应治疗,随访时如果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则确认诊断,继续用药维持;如果症状部分缓解,考虑有2个或以上病因导致慢性咳嗽时,则联用其他可能病因的相应治疗(如UACS+CVA、UACS+GERC、UACS+EB/AC等),再次随访时若症状明显缓解,则确认多重诊断;若给予拟诊断相应治疗后无效,则改用另外三种病因的相应治疗,直到症状明显缓解,则确认诊断。若经上述治疗,仍未能取得理想疗效的患者,则接受进一步详细检查(比如诱导痰检查、胸部CT、鼻窦片、鼻咽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最后统计分析治疗有效率及病因分布情况、患者临床特征、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结果:113名慢性咳嗽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了基础肺通气功能检查和血常规,108名患者FEV1>70%预计值(均进一步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5例患者60%<FEV1<70%预计值,其中3例FEV1/FVC>0.7(严格观察并做好充足准备后均行激发试验),2例FEV1/FVC<0.7(予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阳性者有40例(35.7%),拟诊断为CVA;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71例(62.8%),支气管舒张试验2例均为阴性。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其中拟诊断为EB/AC者37例(32.7%),拟诊断UACS者25例(22.1%),拟诊断GERC者11例(9.7%)。总共113名慢性咳嗽患者,经初始治疗后,明显缓解62例,部分缓解21例,有效率为73.5%;拟诊断CVA、EB/AC、UACS、GERC者,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5.0%、62.5%、58.8%、63.6%。加上调整后经验性治疗,则共96名(85.0%)患者能取得较好疗效,据此确定最终诊断,单病因者77名(68.1%),其中CVA、EB/AC、UACS、GERC分别为28(24.8%)、23(20.4%)、16(14.2%)、9(8.0%)名;双重病因者19名(16.8%),其中15名患者均合并有UACS,11名患者合并EB/AC,8名患者合并GERC,7名患者合并CVA;未发现两重以上病因者。同时该研究也发现,CVA病因组比UACS、GERC组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要高。结论:经验性治疗疗效较满意,可作为病因导向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而在经验性治疗前行支气管激发试验能较早识别出CVA患者,这对于防控哮喘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