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炎脂肪因子Chemerin促进NO分泌影响软骨细胞增殖与代谢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OA(osteoarthritis,骨关节炎)的关键病理特征体现在炎症导致软骨的退变,而软骨细胞又是软骨中唯一细胞,其受损首当其冲。有研究表明Chemerin可刺激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增加软骨细胞的炎症信号,提示Chemerin在关节炎症中可有所作用。前期我们课题组在临床研究中发现OA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升高,关节滑液中的Chemerin水平与以KL(Kellgren-Lawrence,克尔格伦-劳伦斯分级)分级为标准的OA严重程度相关。此外NO(nitric oxide,一氧化氮)作为OA的关键炎症介质,我们推测Chemerin是否类似IL-1β(interleukin-1β,白细胞介素1β)可引起NO的分泌增多而在OA中作促炎症因子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脂肪因子Chemerin对软骨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新生乳鼠软骨细胞并培养;建立细胞生长曲线,用MTT(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3-(4,5-二甲基-2-噻唑基)-2,5-二苯基-2-H-四唑溴化物)法筛选对正常软骨细胞有毒性的Chemerin浓度范围;用IL-1β(10ng/mL)构建骨关节炎的体外细胞参照模型;软骨细胞经药物刺激2d后,通过HE(hematoxylin and eosin,苏木素伊红)染色、番红O染色、FDA/PI(flurescein diacetate/propidium iodide,二乙酸荧光素/碘化丙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增殖和代谢;另外检测细胞NO分泌量分析i NOS(i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诱导性NO合酶,又称Nos2)的表达;进一步使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软骨形成标志基因如Acan(aggrecan,蛋白聚糖)、Col2a1(collagen type Ⅱ alpha 1 chain,Ⅱ型胶原蛋白a1链),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如MMP13(matrix metalloprotease,基质金属蛋白酶13)、Nos2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镜下见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活性良好、形态经典;(2)MTT实验初步显示Chemerin在50ng/mL浓度时可抑制乳鼠软骨细胞体外增殖(P<0.001);(3)HE染色下观察到软骨细胞仍以类圆形、多边形等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并未观察到各药物处理组与Control组细胞形态存在明显差异;(4)番红O染色时可见Control组深染区最多、蛋白多糖着色最深,而各药物组染色均变浅,均可减少ECM(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又以Chemerin(50ng/mL)+IL-1β(10ng/mL)组着色程度减少最甚(P=0.002<0.01);(5)FDA/PI染色发现药物组均可促进软骨细胞的凋亡,Chemerin+IL-1β组存活软骨细胞最少(P=0.001<0.01);(6)各加药组细胞分泌NO量均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以Chemerin+IL-1β组促进软骨细胞分泌NO最显著(P<0.001),而且Chemerin组在有L-NMMA(NG-Monomethyl-L-arginine,Monoacetate Salt,总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存在时较无L-NMMA时后,NO分泌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8<0.01);(7)qRT-PCR结果进一步显示Chemerin和IL-1β作用相似,可下调基因Acan、Col2a1的表达及上调基因MMP13、Nos2的表达;同时Chemerin组在有L-NMMA存在时较无L-NMMA时其MMP13的表达可明显下降(P=0.034<0.05)。结论及意义:(1)Chemerin与体外软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2)Chemerin影响软骨细胞增殖与代谢的行为可能是通过增强Nos2的表达致NO的高分泌,进而提高软骨细胞分解代谢基因MMP13的表达;(3)Chemerin与IL-1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协同作用;(4)Chemerin可能在肥胖引起的OA中起重要作用,是二者之间的一种新枢纽,可以作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一种新颖而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并有望助于临床上对肥胖患者早期OA的监控及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腺癌,且为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共纳入转移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beam Breast Computed Tomography,CBBCT)血管成像技术的乳腺血管及血供评价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0例患者的临床及CBBCT影像学资料。采用具有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设置的专用CBBCT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OY-TES-1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但同时又存在表达的异质性,因此限制了OY-TES-1单独作为肿瘤疫苗的应用。已有文献报道,肿瘤中存在多个CTA“蔟集性”共表达的现象,为基于CTA的多价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瘤高表达、与肿瘤纯度和预后相关的CTA,对候选CTA进
1 THSG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目的:探讨THSG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THSG(0.6m M、0.7m M、0.8m M、0.9m M、1.0m M、1.1m M、1.2m M、1.3m M、1.4m M)作用于胃癌MGC803及MGC7901细胞24小时,cck8法检测两种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得出IC50后,以IC50为依据选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平板克隆法检测两种胃癌
目的:研究杨桃根苯醌(BACR)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从TLR4靶点及其下游或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角度,阐明杨桃根苯醌治疗糖尿病体内作用及机制,为杨桃根苯醌防治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适应性喂养3d后尾静脉注射120 mg/kg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320 mg/kg)、BACR高、中、低剂量组(120 mg/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广西地区青年与中老年健康成人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静息状态下肌肉形态结构及胫前动脉TA肌支血流参数,分析TA高频超声声像特征,为临床诊断TA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做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18例共236条TA行高频超声检查。根据年龄进行分组,青年组(20~30岁)64例,男27例,女37例。中老年组(50~65岁)54例,男20例,女34例。收集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miR-221-3p介导的c-Fos/beclin-1信号通路在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CME)后对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意义。方法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CME组、CME+miR-221-3p抑制腺相关病毒组(CME+shRNA组)和CME+miR-221-3p空载腺相关病毒
目的:主要探讨CD54+/rASCs载体复合物在体内成脂细胞效应的理想实现途径和基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瓣的适宜技术方法,为目前临床上自体脂肪组织及脂肪干细胞移植修复软组织器官缺损及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持
目的:利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青少年不同颈椎阶段与腭中缝成熟度分期相关性及腭中缝骨密度比率。方法:收集1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8-20岁研究对象(106名男性和92名女性)CBCT影像学资料,根据Mc Namara等人描述的CVM(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颈椎成熟度)分阶段方法将研究对象分
研究背景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HC)又称为血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色病又称遗传性血色病(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H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我国较为罕见。继发性血色病(Secondary hemochromatosis,SHC)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和(或)治疗方法。血色病病因复杂,完善HH基因检测对明确诊断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