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庆《兰泉诗稿》中西域诗歌整理与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出关诗人为历代之最,并且他们的诗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都为前人所不及。可以说,清代是西域诗的集大成时代。乾隆中叶,清朝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统一,结束了新疆长达数百年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的局面。与此同时,清代西域诗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而福庆的西域诗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福庆的西域诗作主要保存在《兰泉诗稿》和《异域竹枝词》中,以文学文献的价值维度考虑,本研究以《兰泉诗稿》为中心。《兰泉诗稿》共二十六卷,其中西域所作诗歌共90余首,主要保存在第十八卷《轮台集》中。这些作品记录了作者仕宦西域的经历和见闻,歌颂了西域奇异壮美的风物,描绘了西域的民俗与物产,反映了清代在西域的统治与管理,更增加了西域文化的底蕴。对《兰泉诗稿》中西域诗歌的辑注与研究是对清西域诗歌研究的文献累积与个案爬梳,反映了清西域诗创作风貌和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从中可窥探出诗人当时在西域的生存状貌。正文第一部分是对福庆的生平(包括家族世系)及其著述的考证。福庆生平现学界不详,笔者利用福庆诗作、家谱及其相关史料书籍对其考证,断定了其生年。对于其仕宦西域时间这个有争议的问题,结合相关材料,确定了准确的时间节点。并对福庆的著述特别是有关西域诗歌的著述就版本、成书时间等相关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对《兰泉诗稿》中的西域诗作按照题材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其交游诗作的探析,梳理了福庆在西域的交游状况,反映了当时西域文人的精神面貌。第三部分是对《兰泉诗稿》中西域诗的评介。主要从诗歌艺术特色、师承等方面展开。第四部分通过诗歌编年辑注的方式来展现《兰泉诗稿》中西域诗歌全貌。此外,附录福庆生卒大事年表。
其他文献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她生活于传统观念遭遇新科技、新理念冲击的19世纪的英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深深影响了艾略特,使她从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时,称自己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以区别于当时广泛流行的“自然派”的现实主义。这源于陀氏“发现人身上的人”的创作理想,也决定了其创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以往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上,对其历史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
本文分别从以“诗抒性情”为主的诗歌本质论,以“诗必自运”为主的诗歌创作论,及以“变”“逗”观点为主的诗歌发展论和以对七子派批评为主的诗歌批评论诸方面对王世懋的诗歌
罗兰·巴特,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后期思想,更是高深难测、影响巨大。本文特别选择巴特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进行梳
汪曾祺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家之一,他人文思想的源头贯穿古今,具有思想史的重要意义;他对于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近于沉醉的迷恋与哀伤的惆怅,具有文化史与心灵史的双重意
二十二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一个普通团场,该团的语言生活既具有兵团语言情况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二十二团在其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从兵团第二代人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