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昌起义到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初期日本与英国的争夺与协调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qiang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从武昌起义到南北议和的辛亥革命初期(1911年10月到1912年3月)为主要时间段,对武昌起义、袁世凯出山和南北议和这几个重要事件中日本干涉辛亥革命的企图和与英国争夺在华优势地位的史实进行梳理,通过对日、英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和日本与中、英间的外交过程进行分析,考察这一时期日本对英国既协调又争夺的关系。武昌起义爆发后,日本和英国首先与在华外国领事团协调一致采取中立不干涉政策。但日本和英国对武昌起义和革命军也各有自己的政策,英国的初期政策经历了从企图出兵干涉到保持中立的变化,日本的初期政策则从暂时观望转为企图出兵干涉。这是日本在华与英国争夺优势地位的体现,但不论是在决策还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日本仍然处处考虑与英国协调行动。随着革命派力量的不断壮大,清政府请袁世凯出山镇压革命。袁世凯与日英均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与袁世凯的关系也极大地影响着日英此时期的对华政策。袁世凯不信任日本而选择投靠英国,英国此时在对华外交中占有主动权,日本决定采取分裂中国南北的政策来与英国相争,以求获得日本在华的优势地位。这一企图在南北妥协的大势和英袁的共同牵制下破产。日本不得不转而再度采取与英国协调的政策,改善和袁世凯的关系。在英国的斡旋下,南北妥协和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日本多次建议与英国协调一致干预南北和谈,均遭到英国的拒绝。直至南北议和会议召开,日本与英国在主张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问题上又起争执。日本极力说服支持共和制的英国转向支持君主立宪制,并与袁世凯和南方革命派进行协调,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在实行共和制已成众望所归的形势下,日本不得不做出与英国协调一致支持共和制的决定。总体而言,在辛亥革命初期,日本面临中国乱局,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在中国扩大权益的机会,企图干涉辛亥革命,以此与英国争夺在华优势地位和攫取更多权益。但是,由于英国此时在中国占据主动权,并与袁世凯建立了亲密关系,而日本在中国没有合适的代理人,因而日本在与英国争夺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寻求与英国协调发展。这就形成这一时期日本对英国既争夺又协调的政策结果。
其他文献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口号越来越响亮。文学是反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理解中国文学作品对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文学作品中一般会出现较多的文化负载词,如果不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就有可能看不懂中国文学作品,进而影响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蛙》是莫言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莫言创作生涯中
家族企业是最为古老最为普遍一种组织形式,遍布整个世界,其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家族企业之所以与普通的企业形式不同,就是因为家族企业中包含有家族的因素,即家族内的人财力等有形资源以及社会关系都无形资源,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到家族企业内的决策。因此对家族企业的研究,绝不能脱离开家族而单单对家族企业方面进行研究。而是要关注家族在家族企业中发挥的作用等。家族氛围是家族中很重要
科普文体是一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文体形式。而隐喻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而且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段。因此,隐喻是科普文体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结合科普文体的四大特点以及隐喻的两大功能,对What a Wonderful World:One Man’s Attempt to Explain the Big Stuff(《世界真奇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本文旨在研究使用外来语的俳句的翻译法。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有马朗人出版宣传“正宗海外俳句”的句集《鹏翼》。目的在于探究使用外来语的俳句之翻译法,为之后的翻译提供帮助。而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出于诗歌翻译的考虑,选择了安托瓦纳贝尔曼的翻译变形理论,选用了“一词加一句”的翻译方法。而在进行了初次试译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翻译效果。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译文没有得到调查对象的认可。反思原因发现问题出在没有
学位
当今社会随着各种传染病和疫情的出现,国家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预防接种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于是疫苗的管理工作成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接种站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儿童常规接种的疫苗和重点人群接种的疫苗,接种疫苗的情况涉及到常规接种、临时接种、群体性的接种、应急性接种等,而适龄儿童的常规接种是预防接种最重要的部分。疫苗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儿
东西方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彼此绘画构图取法不同。中国人物画长卷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空间表现更自由,艺术表达更有厚度,能够产生空阔而深远的空间意象。其虚实留白的处理方法和流动性的空间表达方式,影响了我在个人绘画创作中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此文将通过分析陈洪绶作品的空间表现,探究中国人物画长卷空间表现的特点及价值,并总结出其对当下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启示。首先,中国人物画长卷与西方人物题材绘画和其它形
本研究所选定的时间段是清末十年新政时期(1901年-1911年),这正是中国社会的新旧交替时期,是中国报刊事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间每年的新增报刊种类不仅远远多于新政之前,甚至超过其后的民国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封建政体下的报刊事业竟然比民主政体下的报刊事业更为繁荣,这一点是新闻史研究者们始料未及的。目前对这一时期官报的研究远少于民报,对这一时期官报和民报的生存环境及发展联系进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无法忽视的关键性环节,如何准确、高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汉语词汇结构和意义之间的桥梁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素教学法作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大流派,越来越受到重视。语素法根据汉语自身的特性,立足于汉语双音词,特别是双音合成词占绝大多数的事实,从汉语语素构词性强、汉语词汇内部结构丰富等语言背景出发,力求发展出一套与汉语本身更为契合的词汇教学法。作为汉语词汇的主要表现形式,双音词在词汇教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组织基于人类的认知方式。任何一国的母语使用者对于相同的事态均有多种把握、表达的能力,但偏好各有不同。翻译活动也是一种语言组织活动,所以在翻译时译者也应该遵循各自的语言表达喜好。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也可以考察翻译的得当与否。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李陵〉的汉译为考察对象,选取列举了理解不足导致的误译、汉语表达不自然的不适译和内在关系不明确的不适译这三类问题例句。这些问题例句均采用
在《噶当祖师问道录》中写到“证悟了空性,如何涵摄修行的一切法呢?尊者道:修行菩提道的一切法都在六度之中,如果无倒证悟了空性,则对于身内、身外的所有财物无所贪著,因而布施波罗蜜无有间断;心无贪著,则远离不善法的垢染,持戒波罗蜜无有间断;没有由我执和我所执生起的嗔恨,忍辱般罗蜜无有间断;对所证悟的境界心中欢喜,精进波罗蜜无有间断;没有实执引生的散乱,禅定波罗蜜无有间断;对于一切法,远离(执)三轮(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