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形态与翻译方法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译者或当代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诗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环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的社会角色.前者构成文学的功能,后者则主宰着文学作品的影响程度.意识形态是某一阶段、政党、职业内的人(通常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和社会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当翻译者将其它语言中的外来意识形态输入目的语社会中时,会根据本身社会中的个人意识形态对外来的意识形态进行判断,并会有所变化.意识形态是赞助人的具体体现,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否则会遭到批判甚至丧失翻译的权利.该文即着重分析五四运动后至建国前几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及其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介绍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翻译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论,并简单回顾了历史上的翻译方法,第二章是主要章节,介绍了五四运动后的翻译团体,以及一些重要翻译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着重介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情况对翻译造成的影响.第四章介绍翻译中的一个特定项目,即诗歌翻译.
其他文献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美国心理作家第一人和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以其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对心灵异化的人物的描写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他的许多作品都突
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界对文学话语的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所有话语类型中最重要的类型一文学,成了话语分析中的研究热点。在文学话语的研究中,通常把阅读文学作品看作是作者与
翻译是一项做选择的过程.鲁迅先生有一段名言"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面临着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还是以译语
20世纪60年代对于美国文坛来说是值得歌颂的年代,以继承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特征的新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和以作家中的美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左翼文学运动汇合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经历了约30年的发展变化,任何时期的学术争鸣都反映了当时所流行的语言学的一些观点。目前无论是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都必然会学习第二外语也被称之为二语习
1993年托尼·莫里森因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由此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作家.作为一名敏锐的学者和创作独特的作家,莫里森已在其以后的作家和大众之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是美国当代文学中一位较有影响的女诗人和小说家。萧红(1911-1942)是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两
该文在中西方研究意象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意象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必然性及重要性.通过比较中外学者关于意象的不同解释,以及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
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初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短篇小说家,与劳伦斯、活尔夫和乔伊斯同时代,是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和契诃夫一样,她
在国外,众多研究者对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习者所作的大量实验已证明,无论是从认知和非认知的角度讲,合作学习法都优于个体学习法及竞争学习法.然而,在中国则很少有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