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龋病作为一种口腔患病率极高的感染性疾病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细菌因素是提高龋病患病率及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已证实,导致龋病的最重要的先导微生物为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由此,为从根本上阻断龋病的发生以及发展,本研究团队在早期已设计并研发出了一种可以靶向针对S.mutans的抗菌制剂,即特异性靶向抗菌肽(Specifically target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STAMPs)C16LL-37。C16LL-37以S.mutans感受态刺激肽(Competence stimulating peptide,CSP)C端16个氨基(TFFRLFNRSFTQALGK)为定位区域,以来源于人体的具备α-螺旋结构的Cathelicidins抗菌肽LL-37为抑菌区域,并由-GGG-连接。研究者通过抗菌活性实验验证了C16LL-37具备较强的抑菌活性,并采用了平板菌落计数技术对C16LL-37的靶向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16LL-37对S.mutans具备靶向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对C16LL-37抗菌肽的杀菌动力学、抗菌肽后效应、抑菌机制及其安全性、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1.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技术分别对C16LL-37的杀菌动力学及抗菌肽后效应进行检测。2.利用SEM观察比较法对C16LL-37的抑菌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讨论。3.采用红细胞溶血试验检测C16LL-37对健康人体红细胞的溶血率,以以其生物安全性进行分析。4.将C16LL-37利用不同的温度、pH、不同浓度Nacl及胰蛋白酶处理后,检测不同环境对C16LL-37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1、64μM的C16LL-37分别作用于S.mutans 60、120、150mins后,细菌存活率均为0;32μM的C16LL-37作用于S.mutans 60mins后,细菌存活率小于10%,120、150mins后S.mutans的存活率仍处于下降的状态;以16μM的C16LL-37作用于S.mutans 60mins后细菌存活率为12.63%,120mins后细菌略呈增殖趋势。2、当C16LL-37的浓度分别为16μM、32μM、64μM时,其对S.mutans的抗菌肽后效应时间分别为为0.5h、1 h、2h。3、SEM观察,32μM的C16LL-37作用后的S.mutans部分发生了形态上的不规则改变、部分细菌胞膜变的较为粗糙、部分细菌细胞破裂或胞浆外溢。4、用64μM的C16LL-37作用于红细胞2h,其溶血率为0.33%,和阴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不同温度、PH值、不同浓度Nacl及低浓度胰蛋白酶处理后,C16LL-37的抗菌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16LL-37的抗菌活性强,作用时间持久,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及良好的稳定性。C16LL-37通过破坏S.mutans细胞膜使细菌裂解死亡的抑菌机制不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