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Zhu Hong's Recre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再创造一直受到译界的关注。钱钟书先生认为翻译过程中有些信息会不可避免的丢失而有些又会被意外的再创造出来;郭沫若、林语堂、许渊冲、谢天振、杨武能、郑海凌等学者通过他们多年的翻译实践以及研究其他著名学者的翻译活动,也提到了翻译的再创造。   通过回顾和研究国内外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施再创造的代表性翻译理论,本文发现再创造并没有与忠实对立起来,而是以忠实为前提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要受到一定“度”的限制,“过”而“不及”都是不可行的。同时得出翻译的本质决定了译者的再创造。翻译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涉及复杂的脑力处理过程。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就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再创造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关系到文学翻译的成败,没有再创造就没有文学译本的再现和生成。再创造的是有别于创造性叛逆、文学创造以及重写的一种翻译形式,其前提是忠实。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使大家对翻译的研究从“忠实观”“信、达、雅”这些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上来,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作用。研究重点由探讨原作与译本之间字词的转换问题变为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者们探讨得更多的不是译作的好坏而是译作在目的语的接受环境下产生的影响。   本文进而发现朱虹的英译作品就是很好的翻译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朱虹在其译作《并非梦幻》、《拣麦穗》、《恐惧的平衡》中实施了再创造策略。这三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旧中国的社会现状:父权制压迫下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动荡的社会治安。与当今平等、友爱、稳定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状,能让世界从女性文学作品的角度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此思路本论文安排如下: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分为三章,引言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结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首先介绍了再创造的提出以及不同学者对再创造的阐述。其次是介绍了朱虹,综述了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朱虹的研究。第二章先指出再创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同时又受一定度的限制。然后将再创造与文学创造、创造性叛逆、重写进行对比研究。第三章具体介绍了朱虹的三篇译作:《并非梦幻》、《拣麦穗》、《恐惧的平衡》。分别从内容上和语言形式上分析了译者朱虹的再创造。结论部分将前面各章进行了总结,指出朱虹在英译过程中实施再创造,一方面是体现她女性译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她以一名文化的传播者的身份,将我国的女性作品介绍给外国读者,使读者可以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对中国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其他文献
商务信函的体裁是指一系列与商务相关的交际事件,且该类事件的发生都带有一定的交际目的。本文将以英语商务信函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语用学角度对其体裁特点进行分析,以找出实践
期刊
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案本”、“信”、“神似说”、“化境说”不一而足,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辜正坤教授1988年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
在日常的会话中,人们以话轮转换推动交谈的顺利进行,国内外的许多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学者等都对会话中的话轮转换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语用策略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英语成为国际语的同时,英语使用者背景的多元化也使世界英语语境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的特点。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中国人同外国
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理论应用到不同语篇的分析上,例如新闻报刊、政治演讲、科技语篇,学术语篇等等。
本文用内省的方法探究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精神活动,进而来审视这种精神活动如何协助译者将原文本中的美学特质和语言表达风格成功传译到目的语文本之中。具体来说,这种精神活
异化与归化是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所产生的两种对立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但又重心各异。归化翻译强调顺应目的语文化,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