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公立中学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陕西公立中学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中学进行严格规范、加以分类,明确将公立中学与私立中学分开,确定了公立中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并对公立中学的办学方式、教学内容、质量等都展开监督。另一方面积极给予经费援助、在各地方兴办中学,尤其抗战爆发之后的西迁运动更极大的推动了陕西公立中学的发展。本文以陕西省档案馆馆藏资料和西安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为基础,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公立中学进行研究。共分为四部分进行说明:绪论:首先回顾了与本选题相关的民国时期中等教育尤其是公立中学研究现状,发现对于某地公立中学群体的研究仍有一定空白。后对关键概念官办、公立与私立做了区分。第一章:对古代陕西官办教育发展情况、特点做了简单描述。由于晚清设置的官办中学堂是公立中学发展的基础,故对晚清以来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陕西官办中学堂、公立中学发展情况做了系统梳理。第二章:以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资料为基础,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公立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展开研究。论述了中学教学的关键内容:教科书选用情况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同时对师资状况展开说明,详细分析了当时教师的来源、待遇等关键问题。最后对招生、成绩考察、训育等情况进行论述。第三章:以第二章论述的关键问题为基础,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公立中学的办学成效及特点,办学成效主要从对陕西中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展开说明。特点从课程设置、学习目标等方面论述了超前性;就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如男女同校、文实文科等说明了动态性;就公立中学的分布变迁等情况说明了不平衡性。第四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公立中学发展实际,从提高教师待遇,生活化、职业性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对当代陕西公立中学进一步发展的启示。陕西作为教育大省,在民国乃至当代教育史上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立中学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对当代公立中学发展的有益启示,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从版权的概念产生以来,公有领域的定义就一直与版权相伴随。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学者们普遍将公有领域定义为“不值一文的垃圾荒地”,认为公有领域是不受版权保护的知识与作品合集,是被版权遗弃的无用之物。直到近些年来,随着学界对公有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化,公有领域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愈发凸显,尤其是欧美学者们通过对创意产业、数字化图书馆、开放数据库等进行实证调查后,发现公有领域的材料无论是对激发创作者创意、鼓励创
股权质押作为股东的一种特殊融资渠道,本不该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即信用利差造成影响。然而2018年公司债券出现违约的14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股权质押比例高达80%。股权质押作为一类特殊信用风险,已经对企业信用质量形成不利影响。那么这种信用风险是否已经被债券投资者识别?投资者又是如何看待风险传导路径?企业所有权性质和信用评级在债券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司性质和信用评级在质押风险识别过程发挥的
清代是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最为繁盛的时代。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是目前收录女性作者最全的著作,该书共21卷,清代独占15卷;共收录历代女性作者约4027人,清代诗人约3660人,足见清代女性作者之多,创作之盛。近年来,清代女性文学备受学界重视,但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女性及其创作,北方女性则较少提及,将北方女性视为整体对其创作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更是不足。另一方面,序跋是我国古代传统文
商标共存的表现形式比较特殊,它有着商标侵权的表象,实质却又是合法的。“稻香村”商标纠纷案是由历史原因导致的商标共存的典型案件,该案的核心争议点主要围绕:孰是“稻香村”商标权利人、“苏稻”与“北稻”是否造成混淆、以及“苏稻”与“北稻”商标如何规制使用这三个方面。在同一法域内,分属于不同主体的不同商标因相似度高而互相有冲突,但基于某些特殊原因它们可能同时合法存在。本案中“苏稻”与“北稻”商标的主要识别
抚养权具有高度身份伦理属性,故其执行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以财产给付为基础的执行。针对抚养权领域的拒不执行生效裁判文书的行为,在何种情形下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对该罪进行适用,各地法院的做法存在较大的差异,罪与非罪界限模糊、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许旭拒不执行判决案”等四个样本案例来看,由于相关司法解释并未明文规定,学术界与实务界对于抚养权是否属于可强制执行范围以及拒执情节是否达到入罪标
20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内忧外患局面亟待改变。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了以“反帝反军阀”为主要任务的国民革命运动,它为被压迫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出路,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攻方向。《湖南通俗日报》由湖南省立通俗教育馆主办,在国民革命运动期间发表大量新闻报道和时评,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湖南地区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情景,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动员力。本文立足于国民革命时期湖南地区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南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养育了陕南民众,也孕育出独特的陕南民歌,镇巴民歌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陕南民歌之一。陕南镇巴地区自古就有传唱民歌的风俗,但直到当代才被本地人大量的整理记录。镇巴民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具有地域性特色,它旋律优美,情感表达细腻婉转,深受镇巴地区人民的喜爱。本文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中挑选了镇巴民歌这个特殊的民歌,希望通过对镇巴民歌演唱的研究,进一步理清镇巴民歌的
刘古愚,陕西省咸阳县天阁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刘古愚原名刘光蕡,字贻直,又字焕唐,号古禹,派名一新①,晚年以号行世。出生在“关学”故乡的刘古愚,在少年时代就深受关学思想影响,在亲眼看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之后再加上会试进士不第,便主张学术改革和教育救国。他一生以教育为己任,设求友斋,创时务斋,掌教味经、崇实书院,任职甘肃大学堂。在他任内,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进
上世纪60年代,受美国特殊社会背景影响,文学界和新闻界分别诞生了“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的写作新形式,其以真实新闻事件为题材写作而成的文本,具有强大的现实表现力,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的滥觞。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文体形式,其在20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2010年两度进入中国,为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实践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2015年开始,其实践轨迹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新媒体上的非虚构写作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文革”前的教学改革、改革开放初期的教学改革和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各个时期的教学改革均涉及到历史课程、教材、教法等诸多层面,虽然都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结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的传承问题做得不够到位。中学历史教学的传承问题研究涉及到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本文主要从传承的必要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传承的内容,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其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