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公认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其作品中所展示出的对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敏感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的关怀而著称。其发表于1964年的《赫索格》正是这样一部展现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不朽作品。而在近三十年后的中国,贾平凹也因其在作品中对当前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的精妙描述而广受关注。他的《废都》一面世就因其过于露骨的性描写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平凹真正要探究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尽管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彼此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贝娄和贾平凹均在其各自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及传统价值的关注。本文首先讨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内涵以及总体上把握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在系统比较两部小说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所经受的对于传统及其身份的焦虑。最后比较两位作家针对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提供的出路:他们都强调了重申传统价值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从自然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