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本质与译者角色的思考——哲学阐释学的翻译探索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iguo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举世瞩目的语言论转向,即从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转向语言论的解释哲学。这一转向实际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语言随之受到关注,传统的理论和概念也受到了挑战。过去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不是研究语言内部的机械转换就是探讨翻译的外部制约因素;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哲学阐释学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本文建立在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基础上,特别运用了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观点,旨在探讨翻译的本质以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解释的局限性;“视域融合”体现了阐释过程中主体间的关系;“效果历史原则”决定了意义的无限延伸,从而引起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释。 翻译在本质上是主观的,因为作为翻译基础,理解是主观的;翻译的阐释过程实际上是翻译主体间视域融合的过程。重译是原作生命的延续,翻译的主观性使重译成为必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充当交流者和创造者。尽管受到各种历史的局限,译者无论在翻译过程以内或以外,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其他文献
有关女性对母性应持有什么态度,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有所反映。随着上个世纪妇女运动的展开,这一问题更成为一个热门又棘手的话题。对待母性的态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
传统翻译理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并把取得文本之间的语义对等作为翻译追求的终极目的。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后殖民翻译理论把翻译活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历史和
1979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国各项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同时,我国翻译界也迎来了文学翻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而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时期同属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
托尼.莫里森的三部曲是对上个世纪美国黑人生活经历的一个历史总结。本文旨在揭示三部曲中所体现的奴隶制在美国黑人心中留下的创伤和耻辱,以至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
凯利和茅国权的译本作为《围城》第一个面世的英译本,有得也有失,其得失为我们在以后的汉译英文学作品中可作为借鉴。我们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借用相关概念对《围城》英译本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