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围术期感染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w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索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心脏术后早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评价PCT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收治的年龄3岁以下、先心病手术风险矫正评分(risk adjus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RACHS)2-5级、CPB下手术、无术前感染或炎性疾病的患儿,连续测定术前直到术后第7天的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同时行痰培养和胸片检查,对于体温超过380C的患儿行血培养,对于伤口化脓的患儿行伤口分泌物培养。2.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胸科协会和危重症分会关于肺炎、脓毒症以及纵膈炎的诊断标准,最终确诊需要由2位副主任以上级别专家进行,当两位专家意见不一致时,由第3位专家评判。并发症主要包括4大类手术后严重并发症:需要延迟关胸或体外膜肺氧合辅助的低心排血量综合症、需要腹膜透析或者持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肾功能不全、二次手术干预(如二次开胸止血、二次手术结扎或封堵侧枝)、其他如肠系膜栓塞和脑出血等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3.统计术后7天内感染及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后7天内有无感染和并发症分为感染+并发症组、单纯感染组、单纯并发症组以及正常组(无感染+无并发症)共4组。4.PCT动态变化趋势以PCT清除率来表示,将PCT清除率定义为[(PCTPODn-PCTpOD1)/PCTPOD1]×100%。(一)探索PCT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研究对象:最终选择PICU≧4天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429例患者入选,其中单纯感染组患儿145例、单纯并发症组38例、正常组230例、余16例患儿同时合并感染及并发症。2.研究结果:小儿CPB心脏术后PCT、CRP、WBC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RP、WBC在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术后第7天仍高于正常。PCT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无感染和并发症的情况下在术后第5天降至正常。年龄、体重、RACHS评分、CPB及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clamping,AXC)时间均与术后早期PCT浓度有一定程度相关性。单纯感染组与正常组患儿术后第3-7天的PCT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并发症组与正常组患儿术后第1-7天的PCT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感染组与单纯并发症组患儿术后第1-5天的PCT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并发症组较感染组高两倍,而术后第6-7天的PCT浓度无统计学差异。3.研究结论:小儿CPB心脏术后WBC、CRP、PCT均明显升高,三者相比,PCT更能预警术后早期感染或并发症的存在。影响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PCT浓度的因素包括年龄、体重、RACHS分级、CPB和AXC时间、感染以及并发症。(二)评价PCT及PCT动态变化趋势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1.研究对象:结合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PCT浓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优化研究对象,将年龄范围缩小、病种及术式固定、排除并发症的影响,选取年龄≤1岁、单一病种(解剖畸形为大动脉转位、行switch手术)、无并发症的患儿进行研究。2.研究结果:共有33例1岁以下大动脉转位行switch手术的患儿,单纯感染组11例、正常组16例,余6例合并并发症。单纯感染组与正常组患儿比较,两组术后第4-7天的PCT(P=0.040,P=0.022,P=0.007,P=0.017)及术后第3-7天的PCT清除率(P=0.005,P=0.010,P=0.015,P=0.037,P=0.045)具有显著性差异。11 例感染者中,5例在术后7天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PCT(>1.0ng/ml),余6例感染者PCT浓度在术后3-7天出现下降后的二次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诊断价值(AUCROC>0.75)要明显高于CRP(AUCROC=0.47)、WBC(AUCROC=0.57),其中术后第3天的PCT清除率诊断价值最高(AUCROC=0.91,敏感度80%,特异性87%)。感染的诊断与PCT绝对值无相关性(R2=0.034,P=0.922),而与PCT清除率呈负性相关(R2=0.625,P=0.004)。3.研究结论: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与WBC、CRP相比,P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同时PCT动态变化趋势即PCT清除率比PCT绝对值更重要,诊断价值更高。在排除并发症的影响下,心脏术后7天内持续高水平的PCT(>1.0ng/ml)或下降后迟发性二次增高,往往预示感染的存在。研究目的1.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围手术期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VRI)对术后恢复的影响2.评估术前VRI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3.明确CHD合并VRI患儿风险分层的因素对象和方法1.研究方法:对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接受心脏手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呼吸道病毒聚合酶链反应)面板对患儿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根据病毒阳性与否诊断VRI。病毒检测人群:2岁以下患儿术前需常规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对于术前病毒检测阴性但术后高度‘怀疑VRI的患儿需再次复查病毒检测。2.研究对象: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之间接受呼吸道病毒检查、行心脏手术、术后入住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术后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患儿。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共2831例患者进行了呼吸道病毒检测,其中91例患者(3.2%)感染病毒而诊断VRI,包括35例术前VRI患儿和56例术后VRI患儿。35例术前VRI患儿中,29例患儿的手术被推迟至病毒感染症状消失且病毒转阴(术前VRI-治疗组),其余6例患儿未经治疗在病毒转阴前进行手术(术前VRI-未治疗组)。91例VRI患儿一共死亡7例,包括术前VRI未治疗组患儿I例、术后VRI组患儿6例。2.VRI患者者1岁以下占79%,以紫绀、肺高压患儿为主,死亡率达7.7%,感染呈现明显季节性。检测到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60.4%),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36.3%)和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IFA,3.3%)。与非RSV患者相比,RSV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296(7-936)h vs 139(4-376)h,P=0.035],死亡率更高(12.7%vs 0,P=0.026)。3.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propensityscorematching,PSM)的方法避免选择偏差、矫正基线资料以确定可比较的组别。术前VRI-治疗组患儿与匹配的非VRI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2(1-124)hvs20(1-212)h,p=0.268]、PICU时间[3(1-8)dvs3(1-17)d,p=0.785]和总住院时间[12(8-16)dvs 12(7-25)d,p=0.872]相似=术前VRI-未治疗组患儿与匹配的非VRI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56(96-556)hvs72(17-456)h,p=0.033]、PICU时间[18(10-32)dvs9(3-28)d,p=0.028]和总住院时间(27±7.5dvs 16±7.3d,p=0.010)明显延长。术后VRI患者与匹配的非VRI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372hvs 18h,p<0.001),PICU时间(22dvs3d,p<0.001)和总住院时间(34d vs 12d,p<0.001)更长,死亡率更高(11.1%vs 1.42%,p<0.001)。4.术前VRI-治疗组与术前VRI-未治疗组患儿由于人数太少无法进行PSM,两组之间未匹配的比较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期间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更差,机械通气时间(288hvs22h,p<0.001)、PICU时间(20dvs3d,p<0,001)和总住院时间(29dvs 12d,p<0.001)更长,高频呼吸机(HFOV)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使用率更高(33.3%vs0,p=0.001),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机率更大(66.7%vs6.9%,p<0.001),死亡率更高(16.7%vs0,p=0.026)。5.术后VRI的诊断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0.650,R2=0.422,p<0.001)。行双心室娇治的VRI患者和行姑息手术的VRI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8%和37.5%(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HD-VRI患者死亡与手术类型(p<0.001)、VRI类型(p=0.040)和术后VRI的感染时机(p=0.022)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姑息手术是CHD-VRI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系数12.0(1.6-87.5),p=0.014)。研究结论1.在病毒感染期间接受手术的术前VRI患者以及心脏术后VRI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病情严重度和死亡风险增加。2.术前VRI患儿最佳的手术时机:择期手术者应待病毒治疗症状消失且病毒转阴后手术,急诊手术者需评估手术和VRI的利弊。3.CHD-VRI患儿风险分层的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类型、手术类型以及病毒感染时机。术后1周内识别的VRI患儿、姑息手术、RSV患儿面临更严重的临床结局,其中行姑息手术的VRI患儿死亡风险增加12倍。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发病率低,肿瘤异常分泌胰岛素,患者常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及高胰岛素血症,常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患者长期需要加餐缓解低血糖,长期反复低血糖导致患者体重增加、代谢改变及认知功能下降。胰岛素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常可长期存活,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同时超重、肥胖、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
目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是具有不等量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的鳞状细胞癌。由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低,目前大多数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研究都是个案报道,关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尚不清楚。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病理特征及预
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死亡率高。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系统地探究食管癌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改变,是阐明食管癌分子发病机制与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组变异是DNA序列上发生的碱基对改变,由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组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胚系突变(也就是SNP)可以影响食管癌的患病风险以及预后,全基因组或
背景与目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adenocarcinoma at the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CGEJ)指发生在胃和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ACGEJ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而且中国是ACGEJ的高发区之一。然而,ACGEJ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缺乏特异且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患者的预后也较差。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
第一部分小鼠骨骼肌神经导管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目的:骨骼肌神经导管可以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然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其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机制以及观察导管管壁内活细胞对神经再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部分:1)对骨骼肌神经导管的原材料——小鼠腹外斜肌薄片修剪后进行贴壁培养,4天后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从肌肉中迁移增殖的细胞种类;2)肌源性干细胞条件培养分化检测,从C57B
第一部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研究背景对于接受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直肠癌患者,第八版TNM分期依然沿用了与直接手术患者相同的分期标准。但是NCRT后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目显著减少,导致目前的ypTNM分期,尤其是ypN分期无法准确预测NCRT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对于治疗前已经出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儿童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10%-20%,其特点为病情重、器官损伤明显,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一些患儿起病早、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或者补体持续降低等。提示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背景。近来“单基因狼疮”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纯合
研究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是整复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来源于物理创伤、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每年全球有超过五十万患者忍受着周围神经损伤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相比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更强组织再生能力,然而其功能恢复率仍不尽人意。在临床上,经过手术修复的周围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低于40-50%[1,2]。部分神经断伤中,神经可通过手术无张力直接缝合,然而更多的神经断伤中出现神经组织缺损,损伤两段无法直接缝
背景:ALKBH1是DNA6mA去甲基化酶,可以通过调控DNA6mA修饰水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在肝癌,胃癌和脑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肿瘤中存在ALKBH1的异常表达。目前ALKB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明确ALKB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ALKBH1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ALKBH
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和(或)脏器的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约60%的SSc患者可出现皮肤外受累表现,肺是较容易受侵犯的脏器。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SSc患者肺部受累最主要最严重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尽管部分研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变异等方面阐述了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