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A颗粒增强高合金耐磨铸铁复合材料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铬铸铁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被广泛应用于煤矿、国防、冶金和建筑等重要工业领域,但其在冲击较大的工况下耐磨性仍有所不足。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在高锰、高铬铸铁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添加W、Mo、V等合金元素,开发出多种高合金耐磨材料。合金元素中,Cr、W、Mo、V等元素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凝固过程中与C元素作用形成高硬度碳化物,能够有效的提高材料表面的宏观硬度,但这些碳化物同时会割裂基体,造成材料韧性的下降。Mn元素具有稳定奥氏体的作用,有利于材料获得一定体积分数的奥氏体组织,提高材料的韧性。因此,合理地添加W、Mo、Cr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和Mn元素,可以获得兼具高硬度和高韧性的新型耐磨材料。本课题中详细研究了高锰含量下W元素的添加量对高合金铸铁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热处理和添加ZTA颗粒进行复合,进一步优化材料的耐磨性,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向高锰高铬铸铁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4%、6%和10%的W元素进行液相烧结,发现凝固后材料基体部分主要物相为奥氏体,另外析出了 M2C型碳化物、M6C型碳化物、M7C3型碳化物等多种类型的高硬度碳化物。随着W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样品内碳化物数量逐渐增多,当W元素质量分数为10%时产生了大量网状碳化物组织,对材料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试验发现,当W元素为6%时,高合金铸铁的表面宏观硬度较相同Cr含量的普通铸态高铬铸铁提高了 36.78%,磨损量降低了 19.53%,在四组不同W含量的高合金铸铁中均表现最优,因此本课题选择W元素质量分数为6%的配方进行后续的热处理及添加增强颗粒制备复合材料。对高合金铸铁进行1050℃淬火处理后,分别进行500℃、550℃、600℃回火处理。结果表明,高合金铸铁样品经过热处理后基体内马氏体含量增多,碳化物的种类与铸态样品相似,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样品中的网状碳化物基本消除,渗碳体由短棒状转化为细粒状。结构上的变化使热处理样品的表面宏观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较铸态试样相比均有所提高。其中,1050℃风冷淬火+600℃炉冷回火后所得样品表面宏观硬度及冲击韧性分别较铸态样品提高了 9.84%和54.71%;质量磨损量较铸态样品降低了27.71%,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高合金铸铁基体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20%、30%和40%的ZTA颗粒,采用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液相烧结法制备出ZTA颗粒增强高合金铸铁复合材料。ZTA颗粒与铸铁之间润湿性较差,但基体中含有的Ti元素可与Al203产生界面反应;Mn元素与Al203反应,在ZTA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相,黏结颗粒与基体,复合效果明显提高,复合效果较好,液相烧结法可行。对样品进行扫描时发现,ZTA颗粒体积分数达到30%后基体内出现少量开裂情况,对材料的综合性能造成不良影响。采用摩擦磨损来检测该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发现材料磨损面的平均摩擦系数随着ZTA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先迅速下降,ZTA颗粒体积分数达到20%后趋于稳定。综合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认为对于本文中制备的ZTA颗粒增强高合金铸铁复合材料中增强颗粒最适宜的体积分数为 20%。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因此,选择一种优质的吸附剂进行碳捕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目前煤炭仍然是能源消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炭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粉煤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会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利用粉煤灰为原料制备CO2吸附剂,在解决了粉煤灰堆积问题的同时改善了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它是由微米级的磁性颗粒分布于非磁性液体中形成的悬浮液。基于磁流变液独特的磁流变效应研制的磁流变阻尼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运载车辆、航空航天器、桥梁设计等工程领域。由于磁流变液中含有大量磁性颗粒,随着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不可避免的会将磁性颗粒带入密封区域,造成密封元件的磨损失效。密封失效泄漏一直是困扰磁流变阻尼器生产和使用的一个棘手问题。在磁流变阻尼器的应用中,常选用丁腈橡胶
由于铜及其合金具有导电性和导热性好的明显特点,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以及铁路接触线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实践表明,铜靶材的细晶化可明显提高溅射沉积厚度的均匀性,但是,目前有关纯铜溅射靶材成形过程的晶粒尺寸工艺控制的研究不多。高导铜合金的高强化以及导电率调控一般采用冷变形结合热处理来实现,细晶化是其工艺控制的本质,而通过热变形工艺来实现细晶化调控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开展纯铜及其合金的热变形工艺对微观组织
渣浴熔融还原炼铁工艺可直接使用非焦煤粉和铁矿粉冶炼铁水,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投资少,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当代钢铁工业的前沿炼铁技术。气体射流行为及其与熔渣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渣浴熔融还原过程中诸如熔池流动与混合、冲击坑形态、渣-气界面形态、熔渣喷溅等现象的根源之所在,同时又与整个冶炼过程的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渣浴熔融还原过程气体射流行为及其与熔渣的相互作用规律对
磨削加工是通过磨料及磨具切除多余材料的加工方法,其中的去除作用主要源于磨削接触区大量形状、尺寸及位置随机分布的磨粒与工件表面材料的复合热力耦合加工作用。磨削淬硬就是充分利用磨削加工的热力耦合作用,将冶金物理过程与磨削加工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磨粒加工技术,能够使加工工件表层相变产生强化组织层。接触区有效磨粒作为磨削热力耦合过程的输入端,其形位特征(形状、尺寸以及位置)的差异性将会直接影响磨削力及磨削
热轧在线磨辊装置一般应用于热轧生产线精轧机架内,是对轧机内工作辊进行在线修磨的精密装备,其工作运行的可靠性是保障热轧生产线持续、稳定、高效工作的基础。但是,在线磨辊装置处于高温、电磁干扰、水蒸气覆盖、轧机机架振动干扰、工作空间狭小等恶劣环境中,这些因素造成在线磨辊装置工作状态难以直接观察,极易造成突发故障、工作质量不佳等不良效果,这些不良效果如果没有被及时阻止,会造成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为解决以上
本文采用低强度的纯铜钎料来钎焊高强度的45钢和42CrMo钢,接头采用大面积对接的形式,在其他焊接工艺都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的间隙获得了钎缝厚度依次为 0.05 mm、0.10 mm、0.30 mm、0.50 mm、0.80 mm 和 1.10 mm 的 6 组钎焊接头,并对焊后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详细研究了钎缝厚度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可得如下结论:(1)钎焊接头中钎缝
圆柱壳具有结构强度高、刚度大和质量轻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管道、大型水坝和冷却塔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圆柱壳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大型工业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于旋转圆柱壳,由于旋转效应的影响,其振动特性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环境、工作时间、运行工况等条件的变化,模型参数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如螺栓连接的刚度和阻尼等,导致很难通过确定性模型来预测系统动力学特性,因此对其进行动
在热连轧实际生产中,稳定生产过程的板形控制已经达到很高的控制水平,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规格切换、停轧换辊等大量非稳态轧制过程中,板形的实际控制效果偏低,严重影响成品带钢的板形质量以及成材率。为提高非稳态轧制过程板形的控制精度,本文以某1580mm热连轧生产线为研究对象,在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负荷分配优化和板形预测两个方面出发,得到了以板形最优为目标的负荷分配策略,并基于深度学习建立板凸度
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简单、原材料丰富、绿色环保、制备的氢气纯度高等优点,是理想的产氢技术。传统电解水的催化剂主要为贵金属材料,其价格昂贵且储量低,极大的限制了工业电解水制氢的发展。现有催化材料多数是单功能催化剂,在同一电解质中同时作为析氢(HER)和析氧(OER)的双功能催化剂,存在活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发廉价、高效和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尤其是HER和OER双功能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