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30家族与足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细胞损伤是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足细胞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附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它功能多样、结构复杂,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足细胞在维护肾小球滤过屏障完整性、蛋白尿形成和肾小球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感染、免疫、代谢及环境毒素均能导致足细胞损伤,引发肾脏疾病。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的(~21 个核苷酸)非编码RAN,可以在转录后水平抑制或者降解目标RNA。近年来,miRNA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足细胞特异性Dicer酶敲除小鼠模型表现为显著的足细胞损伤、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通过系统生物学分析,我们推测Dicer酶敲除小鼠肾脏表型可能与足细胞miRNA-30家族(miR-30s)丢失密切相关。以此为切入点,我们深入研究miR-30s参与足细胞保护的机制,并有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足细胞损伤保护新机制。研究一:miR-30s与足细胞损伤研究目的:分析体内外足细胞在损伤因子刺激后miR-30s表达的改变,探索miR-30s表达下降是否参与了足细胞损伤。方法:收取临床及病理诊断明确的FSGS患者肾组织标本,以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癌旁正常肾组织为对照,显微镜下微分离肾小球行RT-PCR明确miR-30s在FSGS患者肾小球中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iR-30s在正常人及FSGS患者肾小球中的分布。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miR-30a高表达的人足细胞系。通过TGF-β/LPS/PAN刺激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采用tunel法、Annexin v法观察miR-30s在足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通过F-actin染色验证miR-30s对足细胞骨架的保护作用。采用RT-PCR检测Notch1、Jagged1、Hes1、Hey1、Trp53、Cdkn1a、Bax、Apaf1等蛋白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测ICN1、Notch1、Caspase3、P53蛋白的表达。构建PAN大鼠足细胞损伤模型,通过体内实验观察miR-30s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我们研究发现,miR-30s在肾小球中特异性的表达于足细胞,原位杂交及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FSGS患者肾小球中miR-30s成员表达显著下降。体外试验进一步发现一些常见的足细胞损伤因素如TGF-β/LPS/PAN均可下调足细胞miR-30s表达。经miR-30a质粒转染的足细胞可以有效抵御刺激因子所引起的足细胞损伤,如足细胞骨架紊乱/消失、足细胞凋亡等。相反,我们通过转染miRNA30-“sponge”质粒敲除足细胞miR-30s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足细胞损伤,同时,它们对损伤因素刺激也更加敏感。这些实验说明miR-30s在足细胞中起着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糖皮质激素可以维持足细胞miR-30s水平,抑制TGF-β等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此外,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Notch1在足细胞中为miR-30s的靶基因。miR-30s可以抑制Notch1受体表达阻断Notch1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足细胞凋亡。体外试验证实,足细胞经过TGFβ刺激后,Notch1信号通路显著激活,而转染miR-30a质粒的足细胞在TGF β刺激后Notch1信号通路活化得到明显的抑制。最后,我们体内实验发现嘌呤霉素(PA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中miR-30s表达显著下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大鼠肾小球中足细胞miR-30s部分恢复,并且可以显著减缓PAN大鼠肾脏损伤。结论:miR-30s在肾小球中特异性表达于足细胞且含量丰富,在损伤因素刺激下,足细胞中miR-30s表达下降,通过活化Notch1通路介导足细胞损伤。糖皮质激素可以维持miR-30s表达从而起到足细胞保护作用。研究二:miRNA-30家族调控足细胞Calcium-Calcineurin信号通路目的:Calcium-calcineurin信号异常激活可以导致足细胞损伤,但是其机制目前仍未十分明确。calcium-calcineurin通路中的多种相关分子都被预测为miR-30s的靶基因。miR-30s 在足细胞中表达下降可以导致足细胞骨架损伤的发生,但其具体的机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miR-30s是否可以抑制足细胞cal cium-calcineurin信号通路从而起到足细胞保护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足细胞特异性miR-30 Sponge转基因小鼠,嘌呤霉素核苷酸(PAN)大鼠进行体内实验,利用小鼠永生足细胞系进行体外试验,利用FSGS患者肾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等试验。结果:我们研究发现calcium-calcineur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RPC6、PPP3CA、PPP3CB、PPP3R1及NFATC3在足细胞中含有高丰度的mRNA水平,但是其蛋白水平极低。TRPC6、PPP3CA、PPP3CB、PPP3R1 及 NFATC3 蛋白在 FSGS 患者足细胞中表达显著上升,但mRNA含量保持不变。通过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我们进一步发现这些基因都是miR-30s的靶基因。体外试验证实,miR-30s可以抑制足细胞TRPC6、PPP3CA、PPP3CB、PPP3R1及NFATC3蛋白表达,同时可以抑制足细胞钙内流、calcineurin活性以及NFATC3的核转移。体内实验我们发现,与对照小鼠相比,足细胞特异性miR-30 Sponge转基因小鼠可自发出现蛋白尿,足突融合,同时,TRPC6、PPP3CA、PPP3CB、PPP3R1及 NFATC3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此外,我们还发现PAN大鼠模型足细胞TRPC6、PPP3 CA、PPP3 CB、PPP3R1及NFATC3蛋白表达上升,而糖皮质激素腹腔注射或者miR-30a质粒尾静脉注射可以减少上述蛋白的表达并减轻PAN大鼠肾脏损伤的症状。结论:miR-30s 通过抑制 TRPC6、PPP3CA、PPP3CB、PPP3R1 及 NFATC3蛋白表达紧密控制足细胞calcium-calcineurin信号通路活性。足细胞miR-30s表达下调将导致calcium-calcineurin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并诱导足细胞损伤。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是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雏形,建立基本物理思维观念的重要课程,其在时代与教育协同发展驱动下,逐渐脱离基础知识传导层次,而是借由多元化、现代化物理课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发展渠道,以此促使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的高效教学工具,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初中物理已经具备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牢记相关的概念,还要加强对原理
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数以亿计的居民离开户籍所在地涌入到陌生城市中,却由于各种制度限制难以获得本地城镇户籍,在城镇社会空间内形成与本地城镇居民相比的特殊群体——外来人口群体,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成为日益广泛关注的学术议题。其中,本地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持何种态度,是情感歧视还是心理接纳,对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主要从社会结构位置、社会制度、社会资本等单一静态因素上寻找
工作目的: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信号通路在人膀胱癌细胞中的作用,研究重点是膀胱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迁移侵袭和干性能力的改变。在作用机制方面,主要探索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在TGFβ1信号通路中起到的调节作用,为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用5nM重组人TGFβ1和/或20nM 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处理三株膀胱癌细胞,563
研究背景镁基金属具有可降解性,接近人体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骨组织修复生物医用材料。然而镁在生理溶液中不耐腐蚀,其过快的降解速率会导致力学性能的快速衰减,同时伴随降解微环境中pH值升高,镁离子和氢气大量释放。上述因素不利于骨组织的修复,加大手术失败的风险,限制了镁基金属在临床的应用。此外,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表明镁可以有效促进周围新生骨再生,但是作为降解产物之一的镁
山姆·谢泼德(1943-)于20世纪60年代在外外百老汇崭露头角,创作的戏剧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为美国戏剧注入了新鲜活力。作为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谢泼德在创作中融入大量视觉要素。不少批评者注意到了其戏剧强烈的视觉震撼力以及剧中丰富的视觉意象,少数涉及对图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图像与真实之间关系的探讨,忽视了图像的复杂性以及图像对于推进剧情发展和呈现人物生存状态的意义。然而,对图像的运
研究背景:免疫炎症反应贯穿了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卒中进展、卒中后脑损伤及脑功能修复的重要调控因素。CD8+T细胞可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靶细胞,在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缺血性卒中后,CD8+T细胞可越过破坏的血脑屏障浸润至脑实质内并加重脑损伤,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FasL表达于CD8+T细胞表面,在外周,CD8+T细胞可通过FasL使靶细胞发生凋亡,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类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幸存的患者中约有50%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随着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SAH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遗留的神经功能损害未能得到改善。SAH后颅内压升高,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给脑组织带来第一波损伤性打击;
恶性肿瘤是人类第二大“疾病杀手”,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是45-64岁人群的主要死因。其中口腔鳞癌是世界第八大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尽管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口腔鳞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50%-60%左右。为了提高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率,急需进一步揭示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肿瘤和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所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肝细胞癌(HCC)是肝癌的主要形式,由环境致癌物,肝炎病毒,酒精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共同造成。尽管靶向治疗已取得巨大进步并显著提高肿瘤存活率,但是由于肿瘤细胞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目前疗法的长期预后仍然很差。因此,阐明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将有利于预防性治疗方法的探索。许多证据表明,细胞代谢重编程是肿瘤发生的驱动力。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Otto Warburg发现肿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系统异常与CD的发生机制相关。淋巴管异常是CD常见的病理表现,也是CD粘膜水肿及肠道炎症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淋巴管密度降低可能与CD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动物实验通过促进淋巴管增生能够改善小鼠的肠道炎症,提示促进淋巴管功能可能是CD治疗的一个新方向。CD的肠系膜脂肪组织肥厚是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