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七情与圣学理想——李退溪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退溪是朝鲜李朝时期朱子学的代表。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极其浩繁的理论和丰富蕴含为朝鲜儒者作多元理解与诠释留下了空间。在朝鲜朱子学鼎盛的几百年里,正是朝鲜儒者们与朱熹思想经年累月的对话,不仅使朱子学日趋精微深入,而且能真正发朱熹之所未发,从而将朱子学发展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朝鲜16世纪李朝时期朱子学大师,作为一个著名的性理学代表人物,李退溪使朱子学在朝鲜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而被韩国人称为“海东朱子”。本文主要研究李退溪的伦理思想。退溪通过本体、人性、修养的层层印证和推演建构了一个以天理为伦理法则的生成原理,以“理发四端”为道德情感的来源,以“心统性情”为道德意志的功能,以“敬贯学思”为基本纲领,以“求仁成圣”为理想目标,着重从主体性视角建构了伦理思想体系,大大强化了道德功能。
  导论在简要介绍退溪其人的基础上,阐明退溪伦理思想的立论依据,对韩国、大陆、台湾地区退溪思想研究进行总体评述,并介绍论文的主要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第一章,“理动理尊”的道德奠基。首先通过阐发心性论的基本概念“心”、“性”、“情”以及“人性”、“心性”、“伦理”的关系,以及儒家心性论的历史发展与思维特点,确定心性问题与伦理学的重要相关性。然后研究退溪思想的来源即朱子的理气心性观。就朱子这里“理”不仅是宇宙之理,而且也是人伦之理,既是宇宙本体,又是道德本体。退溪在朱熹的理气“不离不杂”的基础上偏重理气“不杂”之一面,还认为理是终极实在,自运动,极尊无对,命物而不命于物。为人的道德修养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此观点把先在性的、派生万事万物、规定万事万物的“所以然者”之“理”作为道德心性论的基石和出发点,在先验的天理和个体的德性之间画上了等号,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道德价值的纯粹性,为道德心性的自足自发奠定了基石。“理动理尊”比起朱子只存有而不活动的“毫无造作”之“死理”显然有更强的主体能动性。
  第二章,“理发四端”的道德情感论。道德情感理论是心性论的特色。本章主要从四端七情之辩考察退溪的“理气互发”的道德本体论。“四端七情”说是退溪理论最具特点的主要内容。而这个问题恰恰在中国思想界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通过最著名的四七之辩表现出来的退溪四端七情说的特色,是由“理动理尊”逻辑导出的“理发四端”。“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之间是有区别的。“四端”即道德情感是一种普遍先在但同时又是具体的情感,亦即一种“既超越又内在”的情感,是“本体论的觉情”。虽然退溪对“四端”与“七情”之源的异质性与“理发四端”的确认似乎有悖于常识道德,但在道德自身中为道德哲学寻找到的基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逻辑完整性,这一点也表现出与孟子道德哲学的重要相关性。这比从道德自身外部,诸如上帝或功利目的等方面寻求基础要高明得多。同时也与现象学伦理学试图打破对康德后期伦理学所预设的情感与理性二分之主体性架构,而将“价值感”归入一个实质而又先天的领域之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章,“心统性情”的道德意志论。“心”是儒家心性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主要有思维功能,“心之官则思”。而儒家学者更为注重的是心的另一维含义,道德自觉之意,即道德意识之心,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性。退溪认为,心从构造上说心“兼理气”,从形式上说心“有体用”。在此种心的理气构成和体用分层的理解前提之下,他逻辑地推出心的功能——“统性情”。由此进一步阐述道心人心问题以及天理人欲问题:退溪认为道心发于义理,人心生于血气,人心要依照道心而行,人性并非是恶的,圣人也不可无人心;人欲与人心不同,人心是人欲之本,人欲是人心之流;天理与人欲之辩在从属于卓越的心性修养的意义上,其实也是人之内心情愫的显现,是“最诚敬的精神生活”,只有被统治阶级提升为社会普遍规范时才是“扼杀人的软刀子”。
  第四章,“求仁成圣”的道德理想论。主要考察退溪“求仁成圣”的道德理想。本章在分析“圣”之内涵以及理想境界概念的基础上,从圣学的可能性与圣学的核心内涵“仁”,圣人、圣君两个层次来谈退溪的理想人格思想,还进一步分析了退溪道德理想中的“山林之乐”的美学境界与敬畏自然的宗教情怀。最后,分析退溪心性理论的三个境界,“真”之“诚”的境界,“善”之“仁”的境界,“美”之“乐”的境界。以及三境界合为一体的“仁”、“圣”最高境界。
  第五章,“敬贯学思”的道德修养论。理因其所具有的“非能弘道”之特点,其完成要靠人的努力。本章主要从“主敬”、“穷理”、“躬行”三个角度来谈退溪的道德修养问题。“敬”是退溪伦理思想的重要修养方法。退溪试图以治心的要方创立敬学的体系。尤其是在退溪学问成熟的末期著述中,其理论皆以敬学体系来贯穿的。退溪提出了以道德主体的自觉努力为主的修养方法与一系列道德修养之内在要求,认为主体觉解以及境界的提升依次要靠积累知识,明人伦,勤践履的“为学”过程,而居敬足贯穿“为学”的重要方法。
  第六章,结论。经历现代性启蒙的现代人,不应该动不动就拿现代功利尺度,把所有儒学的价值拱手让给现代性。事实上,退溪伦理思想的独特价值与其说存在于“社会系统”,不如说存在于广阔的“生活世界”。它通过心性的卓越修养,成就自己的“为己之学”,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同时,论文也总结了理论缺失,退溪把王阳明当做异端来处理就具有某种独断论的倾向;退溪的普遍而又自发的道德情感四端虽然为伦理思想的自洽性提供了最完美的内在基础,但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还有所出入;道德心性论的超越性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性维度,也对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缺乏关注。
  概括地说,退溪伦理思想由“如何理解”(第一章——第三章)和“如何行动”(第四章——第五章)两方面来构成。可以看到退溪通过关系推衍,由理气论推出心性论,由心性论推出伦理学的全部原则,整个宇宙因此而呈现为一个伦理意义之世界。从本体论的“理动”到人性论的“理发”再到修养论的“理到”,它逐步由以外在的超越性实体“天”、“理”为根据转向心、性与外在实体的同一,并最终以心性的修养为归宿。整个理论体系有着前后相继、层层推演,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表现了退溪道德心性论的缜密性。因此,论文五章的关系不是各个独立的,理气心性关系等论定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从“理动”到“理发”进而“理到”,通过层层推演,理气、心性、修养等问题在伦理的主题下串联到一起,它的价值和意义也随性理而展现。
  论文在尽可能参考可见文献的基础上,紧贴于原典本身,进行详细的考证和义理的爬梳。主要以李退溪之最成熟和重要的著作《戊辰六条疏》、《四端与七情之辩》、《圣学十图》为主线,梳理并考察退溪全体文本中的伦理思想,并且在可能范围内,对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原创性浅见。这种对退溪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退溪学研究中体系化伦理思想的研究空白,同时反过来也深化了对朱子学本身的理解。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于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房地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2004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银行贷款;二是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土地储备贷款隐性风险大;三是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潜在风险
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修建高速公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原因,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起步,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高速公路发展进程加快。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成和投入运营,特别是广泛采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高速公路,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问题,高速公路管理亟待规范。发展高速公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高速公路在中国完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社会领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服务于解决“人才短缺”与“大学生
学位
STS
东北经济增长放缓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发生转变,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东北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对产业技术进行研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提升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要壮大战略
景观生态设计是在生态价值、生态理论和方法之上确立起来的应用方向,其科学基础是生态学。然而,从理论基础到设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下这些问题:  首先,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以何种生态学理论、方法为基础进行生态设计?其次,如果选取了某个相对适宜的生态学分支领域,如何从基础理论转化到设计应用?如果按照对象类别进行分析,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工景观,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多是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干预因素的自然系统,那么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左派学术界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文化转向”的思想革命,兴起了一门被称作“文化研究”的新生学科。这个未完成的事件持续至今,不断地占领新的地盘,对世界的学术话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参与到了这场话语革命之中。  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应,在于它是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证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平等与公平对待的理论武器。所以,它被广泛运用到了阶级、种族、国家
学位
海德格尔是一位全面思考现代科技本质的哲学家。从开始学习自然科学起,他就开始思考科学之“何所是”,即科学之本质的问题,而且,这一兴趣在他以后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从没有间断过,关于科学技术的思考构成了他思想的重要部分。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扬弃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明证性、本质直观(还原)以及世界等概念,把现象学建立于“存在论”的地基之上。并且在亚里士多德、司各特、拉斯克、舍勒、狄尔泰等人思想的影响下
学位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出发,力求深入揭示阿伦特实践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以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作为整个研究的切入点,深入阐明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独特阐释,正面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批评,比较分析阿伦特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进而,将阿伦特与马克思关于实践理论的对话引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对话相结合的方法,开掘阿伦特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彰显马克思实践概念
学位
教宗在天主教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教宗的神学思想、甚至一举一动都对整个天主教的发展乃至世界形势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其神学思想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而言,重视和维护人性尊严是其神学人类学思想的核心原则。本文选取人性尊严作为切入点和主要论题,讨论和梳理教宗所阐发的人性尊严理论,结合教宗维护人性尊严的实践,以深入分析教宗关于人及其价值与尊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教宗的人性
学位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也都有相应的规范体系。离开舰范,不仪社会所有领域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无法实现,而且各种矛盾会使得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权威得不到认同,社会整合难以顺利进行,社会秩序出现混乱,甚至可能使社会共同体走向解体。对于个人来说,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文化教育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规范,包括语言规范,各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