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范——从价值论的视角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也都有相应的规范体系。离开舰范,不仪社会所有领域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无法实现,而且各种矛盾会使得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权威得不到认同,社会整合难以顺利进行,社会秩序出现混乱,甚至可能使社会共同体走向解体。对于个人来说,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文化教育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规范,包括语言规范,各种礼节、仪规、道德、法律,以及制度等等,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个人获得了社会与他人的承认,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同时,个人现实中每时每刻所要进行的价值活动和评价活动,所要进行的价值选择,都需要一定判断标准、评价标准和选择标准,如果无规则和规范可遵循,或者说规范规定不明确,互相抵牾,互相冲突,那么不仅个人将处于恐慌、盲目和失落之中,而且每个人对他人的行为对社会对未来都无法做到合理预期,从而也就无法理性地组织自己的行为。这必将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所以说,不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规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唯物史观看来,规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交往活动的产物,是基于人们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需要而形成或确立的。“形成”体现了规范产生过程的自发性或自然性,“确立”则意味着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制定和推行。不论是自发形成的、还是有意识制定确立的,都因为人们实践活动性质的多样性、活动领域的多重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需要不同的规范规约来予以化解。不同领域的活动需要不同的规范,这些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规范林林总总难以胜数,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规约生产性活动的技术性规范,这类规范直接地服从于服务于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要求;二是社会性规范,包括习俗、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法律规范、制度规范、纪律规范等。这类规范主要是规约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们在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时需要遵守的规范。三是通过社会精英的文化创造而形成,通过社会权威系统地教化而确立的,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某种总体精神或基本理念,称之为“模范性”规范。本文正是围绕着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这些规范,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价值理论,探讨了规范形成的价值基础,规范产生的前提条件、规范形成的路径,规范的本质、具体分类和功能,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历史时代规范的特点,规范历史变迁的根源、变迁的形式和过程,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以及当前社会转型期的规范建设等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规范形成的价值基础。首先论述了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两个尺度: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主体尺度则是指人的需要和目的,也就是价值原则。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现象,“为我”是价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真正地实现“为我”而不是“害我”的效果,就必须使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真理与价值相统一。其次论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具有多元形式,不同形式的主体是以交往活动为社会存在方式。不同主体的交往关系形成的主体间性深化了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也具体化了对价值主体性的认识。论文讨论了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和交往活动对社会规范的依赖性,也论证了所有规范都具有价值规范的意味。第三论述了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人们将自己的活动对象化的产物就是文化,价值具有文化的向度。因此文化作为人为自己设置的程序,成为个人社会化过程的指南和准则,群体和社会自我整合的规则,总是与价值观念和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规范是人们交往活动的产物。首先,要对现实的人及其交往活动做以交代。现实的人是相对于抽象的人而言的,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然而单个的人是无法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就使得交往活动具有了自然必然性。同时论述了人类交往活动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发展的三个阶段。其次,论述了规范源于交往的需要。这种对规范的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交往活动中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个人主体需要规范的指引,规范是交往主体实现利益的调节器。社会共同体需要规范,因为社会共同体没有规范,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就难以维持。最后,在个人、社会共同体对规范需求的基础上,讨论了规范形成的具体途径,第一是社会大众生活的约定俗成;第二种是知识精英的文化创设;第三种是管理机构的设定制定。
  第三章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是从静态的、横向的角度阐述了规范的本质、类型,以及功能。首先论述了规范的本质。在分析中西方学者对规范界定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规范做了概念界定,并将规范与价值、规律和程序等相近概念做了辨析。认为规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共同标准,具有主体性,普遍性,共识性与公共性等特征。其次论述了规范的基本类型,将规范分为技术性规范、社会性规范以及人们向往、期望的一些理想化的“模范”。就技术性规范来说,可以划分为人在处理人自身与天然自然之间、与人体自然之间,以及与人工自然之洲关系的技术性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规范包括习俗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以及制度等规范。紧接着,着重就各种类型规范的概念、特征、本质、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历程等进行了论述。规范的第三种类型是模范性规范,主要包含有典范人物,理想人格,以及价值理念等。最后论述了规范的功能。就个人主体来讲,规范是个人主体进行价值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标准,同时对于个人主体还具有教化和型塑的功能;就社会主体而言,规范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社会整合和教化的功能。
  第四章,主要从动态的、纵向的角度阐述了规范的历史变迁及其根源。首先论述了规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规范的民族性是规范在不同民族国家的独特性。笔者以在价值观念上有明显差别的中西方为对象,着重从技术性规范上,社会性规范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进行了比较论述。规范的时代性主要论述了原始社会中的图腾、禁忌,以及习惯等规范;自然经济时代的规范,其最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就是等级性;现代工业社会的规范,体现出自由、平等、人本、民主、法制等特点。其次论述了规范的历史变迁根源,主要有:生活的常与变和规范的沿与革,新的生产能力的获得和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所引起的规范的变迁,新的交往方式出现所引起的规范变迁,以及在与外民族交往过程中,文化的影响所带来的规范变迁。最后,论述了规范变迁的形式和过程。规范变迁的形式有两种:替代性和融合型。本文以法律规范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了法律规范变迁中的替代和融合。同时论述了规范变迁的一般过程,以及规范在变迁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
  第五章,立足中国现实社会,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规范问题。首先,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作者先对社会转型进行了界定,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论述了社会转型中所伴随的规范变迁。进而,将视野对准中困近一个半多世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将这一漫长的转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逐一进行分析,并论述了四个阶段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其次,论述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失范现象以及具体表现,并进而对社会失范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规范建设应遵循的思路:首先,规范建设应以民主协商和法治契约观念为基础。其次,规范建设应坚持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既区分又相结合的原则。第三,规范建设应坚持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规范。第四,规范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规范建设合理经验。最后,规范建设应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人们的规范意识。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披露中的一个热点现象——盈余管理。证券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市公司又是构成证券市场的基本要素。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已成为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证监会也把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参考标准。为了达到配股等目的,管理当局采取了各种形式的盈余管理,由此产生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了投资者。随着我国证券市场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于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房地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2004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银行贷款;二是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土地储备贷款隐性风险大;三是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潜在风险
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修建高速公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原因,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起步,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高速公路发展进程加快。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成和投入运营,特别是广泛采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高速公路,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问题,高速公路管理亟待规范。发展高速公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高速公路在中国完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社会领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服务于解决“人才短缺”与“大学生
学位
STS
东北经济增长放缓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发生转变,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东北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对产业技术进行研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提升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要壮大战略
景观生态设计是在生态价值、生态理论和方法之上确立起来的应用方向,其科学基础是生态学。然而,从理论基础到设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下这些问题:  首先,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以何种生态学理论、方法为基础进行生态设计?其次,如果选取了某个相对适宜的生态学分支领域,如何从基础理论转化到设计应用?如果按照对象类别进行分析,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工景观,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多是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干预因素的自然系统,那么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左派学术界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文化转向”的思想革命,兴起了一门被称作“文化研究”的新生学科。这个未完成的事件持续至今,不断地占领新的地盘,对世界的学术话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参与到了这场话语革命之中。  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应,在于它是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证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平等与公平对待的理论武器。所以,它被广泛运用到了阶级、种族、国家
学位
海德格尔是一位全面思考现代科技本质的哲学家。从开始学习自然科学起,他就开始思考科学之“何所是”,即科学之本质的问题,而且,这一兴趣在他以后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从没有间断过,关于科学技术的思考构成了他思想的重要部分。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扬弃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明证性、本质直观(还原)以及世界等概念,把现象学建立于“存在论”的地基之上。并且在亚里士多德、司各特、拉斯克、舍勒、狄尔泰等人思想的影响下
学位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出发,力求深入揭示阿伦特实践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以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作为整个研究的切入点,深入阐明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独特阐释,正面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批评,比较分析阿伦特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进而,将阿伦特与马克思关于实践理论的对话引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对话相结合的方法,开掘阿伦特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彰显马克思实践概念
学位
教宗在天主教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教宗的神学思想、甚至一举一动都对整个天主教的发展乃至世界形势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其神学思想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而言,重视和维护人性尊严是其神学人类学思想的核心原则。本文选取人性尊严作为切入点和主要论题,讨论和梳理教宗所阐发的人性尊严理论,结合教宗维护人性尊严的实践,以深入分析教宗关于人及其价值与尊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教宗的人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