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的科学、技术与真理——海德格尔科学技术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是一位全面思考现代科技本质的哲学家。从开始学习自然科学起,他就开始思考科学之“何所是”,即科学之本质的问题,而且,这一兴趣在他以后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从没有间断过,关于科学技术的思考构成了他思想的重要部分。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扬弃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明证性、本质直观(还原)以及世界等概念,把现象学建立于“存在论”的地基之上。并且在亚里士多德、司各特、拉斯克、舍勒、狄尔泰等人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考察和对“现象学”的词源学追溯,把现象学方法和存在论问题统一起来,把早期“司各特式的现象学”发展成“实际性的”解释学。在他那里,“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存在论的背景中展开对科学、技术以及真理等问题的“本质”思考。对于科学的本质问题,主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考察,一是对科学作为“自然的数学筹划”思想的探讨,二是对“科学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三是阐述科学的“进步”问题。另外,主要从知识论以及“物”两方面着手进行对科学的“基础”问题展开论述。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是“自然的数学筹划”,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海德格尔对于“科学本质”问题分别又有不同的表述。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现代科学的本质是研究”,“研究”包括了三个组成要素:筹划(Entwurf)与严格性(Strenge)、方法(Verfahren)、企业活动(Betrieb)。20世纪5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科学是现实之物的理论”。通过“对置性”这一概念,揭示了“科学的研究本质”与“科学是现实之物的理论”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命题是紧密相关、内在统一的。在科学之本质的探讨中包含了科学的“何以是”,也就包含了科学的发展、进步问题。因为一方面“科学进步”、“科学革命”这些问题在当前被误解和肤浅化,另一方面,由于“科学进步”、“科学革命”与“创新”、创造问题结合紧密,而这些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被人们极大地歪曲了,所以在科学的本质讨论中对“科学的进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论述了科学进步的动力以及科学创造与无等问题。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必然涉及到科学的“基础”问题。现代社会中,“科学”与“知识”两个词的区分是十分模糊的,两者常互相代替,而“物”的问题是知识论问题的核心。海德格尔对“什么是物、物性、物与知识论的关系、物与器具的区别”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正像杜威指出的那样,现代科学是寻求“确定性寻求”的结果。“确定性”是西方知识论的重要特征,是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内容。文中借用狄尔泰对这个问题的最早区分,阐述了海德格尔关于确定性与正确性,精确性与严格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海德格尔从批判工具性、人类学的技术观出发,揭示了它们“正确但不真实”的观点。他通过对技术的词源学分析,提出了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论述了技术之本质在支配人、存在者和世界方面的绝对地位。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立场指出了技术的形而上学根源,并深入分析了技术的本质——“集置”(Ge-stell)这一核心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持存物”概念。另外,还针对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存在于科学中”和“科学的本质存在于技术本质中”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进行分析,澄清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现代技术是一种“挑战性(challenging)去蔽”,它使人和存在者都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时代是“最高的危险”。
  真理问题永远都是科技哲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和技术都是广义上的“对自然的筹划”,都属于解蔽(“源始真理”)的领域。文中首先澄清了海德格尔的“本质”概念。接着在批判符合论真理观的同时,把海德格尔“解蔽”的真理观全面展现出来。由于“真理的本质是非真理”,所以遮蔽与解蔽,真理、非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也是真理问题中的重要内容。“解蔽”的真理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活动领域,所以,在分析“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这一命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真理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真理发生的五种方式”。
  最后,论述了在科学技术时代人类生活的“意义”问题以及海德格尔关于时代所面临的“转折”的思想。不管是对科学还是技术,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而在人的生存问题中,生活的意义问题无疑是普遍的和首要的。在介绍海德格尔“科技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何谓“意义”、科学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生活“意义”的失落与虚无主义都是当代社会中“存在遗忘”的必然结果。科学与技术在当代以“集置”的极端形式体现出来。但是“集置”不但是进攻和强迫式的解蔽,还作为“允诺”而持续,所以在这一极端形式对人的统治中,却蕴含着新的“转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借用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表达了这一带有神秘启示意义的“转折”思想。海德格尔认为,冷静意味着对存在保持敞开,要靠人冷静地去思,为即将到来的“转折”做好准备。只有在“冷静”中,事物的多种可能性中才能体现出来,只要在不同于“科技”展现方式的地方,才蕴含着转折的可能性。
  结论部分提出,要摒弃对象化、表征性的思维模式,“为天然的知识恢复权利”,做存在的守护者,而不是主人,这样就能“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M3受体激动剂胆碱对冠脉结扎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是否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方法:(1)采用大鼠冠脉左前降支结扎造缺血心律失常模型;记录大鼠标准II导联心电图;免疫印迹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缺血区L型钙通道和钠钙转运体(Na+/Ca2+ exchanger, NCX)蛋白及RNA的含量。(2)正常大鼠I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单个心肌细胞,低pH值(pH6.8)乏氧
学位
中药(天然植物药)因其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及应用,然而在中药品种的出口过程中却遭遇到了瓶颈,归根到底是因为中药的质量不稳定,而农药残留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多少则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药的发明及使用是种植业的重点突破之一,大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药农为了提高药材的产量,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喷洒大量的农药,给中药材造成污染,不仅影
管理层收购(MBO)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是伴随着欧美国家金融市场的创新之风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反映了过去三十年来西方国家在公司结构和法人治理领域深刻变革和巨大变化的潮流,它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国企业界,冲击了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西方MBO是一种极具市场化特征的操作方式,有政策环境支持,高素质的企业家,定价方法科学规范,融资手段多样、发达中介机构的广泛参与等,
学位
本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披露中的一个热点现象——盈余管理。证券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市公司又是构成证券市场的基本要素。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已成为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证监会也把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参考标准。为了达到配股等目的,管理当局采取了各种形式的盈余管理,由此产生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了投资者。随着我国证券市场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于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房地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2004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银行贷款;二是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土地储备贷款隐性风险大;三是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潜在风险
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修建高速公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原因,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起步,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高速公路发展进程加快。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成和投入运营,特别是广泛采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高速公路,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问题,高速公路管理亟待规范。发展高速公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高速公路在中国完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社会领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服务于解决“人才短缺”与“大学生
学位
STS
东北经济增长放缓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发生转变,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东北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对产业技术进行研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提升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要壮大战略
景观生态设计是在生态价值、生态理论和方法之上确立起来的应用方向,其科学基础是生态学。然而,从理论基础到设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下这些问题:  首先,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以何种生态学理论、方法为基础进行生态设计?其次,如果选取了某个相对适宜的生态学分支领域,如何从基础理论转化到设计应用?如果按照对象类别进行分析,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工景观,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多是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干预因素的自然系统,那么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左派学术界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文化转向”的思想革命,兴起了一门被称作“文化研究”的新生学科。这个未完成的事件持续至今,不断地占领新的地盘,对世界的学术话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参与到了这场话语革命之中。  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应,在于它是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证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平等与公平对待的理论武器。所以,它被广泛运用到了阶级、种族、国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