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通过研究了解物联网技术在临床护理应用中凸显出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在应用中产生的新问题。为进一步实现物联网技术与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和提高其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基础。从护理实践活动量化的方式、实时监控、科学管理、智能决策的角度,为实现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减少差错、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临床科研水平,保障高效、优质、科学、精准、规范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二、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室自身平行对照研究,评价物联网技术与传统技术两种不同的临床测量方法,在T、P、R、SP02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同时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临床护理应用中的价值与优势,分析其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在护理领域的规划与建设。采取便利取样法与自愿的原则,筛选实习护生10名及心脑血管科住院病人30名。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相关回归、配对t检验、Bland-Altman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研究两种不同的临床测量方法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以及验证新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并提出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三、主要研究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数据样本,在R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6>0.05),但T、 P、 SP02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相关回归分析,计算出两组T、P对照数据,存在线性关系,具有一致性偏倚,并成立回归方程,说明其紧密程度高,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定标检测后再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校对和调整,即可转换一致。SP02通过Bland-Altman法,计算出两组数据的差值95%以上位于96.7%~99.8%的界限内,结合临床评价,得出结论:两种不同测量方法完全可以替代。临床实验结果:智能健康管理系统从仪器佩戴到终端显示数据仅需要4±1分钟。并且接收器与网络后台是同步显示实时数据。在护士工作站或者Internet相关路径下通过授权的账号密码显示出的整个动态数据包括T、P、R、SP02等生理参数,表现形式分为文本与图形方式分别显示在电子病历和护理病历中,并高度实现信息共享。四、主要结论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原理的两种测量方式在临床应用上完全可以替代,且CIM比传统(手工和半自动化)方式在测绘T、P、R上时间效率分别提高了76.20%和72.02%。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在数据采集-分析-清洗-存储-服务应用上超越了传统信息技术,实现了智能自动化、标准化数据采集方式,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信息流”的实时性、满足了资源共享和医疗区域互联互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