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低维纳米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fei1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对几种低维纳米结构的研究。研究的体系包括:1)金属单晶表面外延生长的石墨烯(Graphene)界面结的热电性质;2)层状材料黑磷(010)表面的STM研究;3)二维Pb/Ag异质结构超导近邻效应;4)纳米尺度下单根硼纳米线的场发射性质。其中石墨烯和单根硼纳米线的工作与电学输运性质测量相关,使用四探针STM完成,而其它两项工作则是在低温STM上进行的。   在Ni(111),Pt(111)和Ru(0001)表面制备了高质量的外延石墨烯,并用铟覆盖的钨针尖与石墨烯接触,构建了垂直样品表面方向上的测量回路。通过改变样品与针尖的温度差,得到了不同金属基底上石墨烯界面结的热电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界面结具有较高的热电系数,并且这种热电性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墨烯和金属基底间的相互作用。DFT模拟计算被用来解释这种相互作用对石墨烯掺杂类型的影响,从而解释了热电性质上的差异。该研究为研究外延生长的石墨烯与金属基底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黑磷具有与石墨非常类似的六原子环状结构,是除石墨之外的另一种单质层状结构材料,室温常压下为窄禁带半导体。用低温STM首次研究了这种层状材料黑磷的表面形貌和电子结构。其表面原子微小的起伏导致的电子结构的差别被STM图像和相应的DFT计算证实。通过扫描隧道显微谱,还观测到了费米面之下0.17 V的表面态的存在。这一工作对于该材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使用超高真空MBE技术,在Si(111)-7×7基底上制备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Pb/Ag二维异质结构。通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谱测量BCS超导能隙的方法,研究了该异质结构的超导电性。研究中,观测到生长在正常金属(Ag)薄膜上的二维铅薄膜的超导与传统的半导体或金属单晶基底完全不同。其超导能隙随着铅薄膜厚度的降低呈现出指数衰减的趋势。本项工作在二维尺度上尝试研究和理解超导近邻效应,并第一次实现了对薄膜超导电性质的调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四探针STM测量了β-菱方结构的单根硼纳米线的场发射性质,实验证实了其优异的场发射性能。其次,由于STM出色的实空间操控能力,得以将整个场发射电子源的尺度降低到纳米量级上。研究初步揭示了传统场发射Fowler-Nordheim理论适用的物理极限,为缩小场发射电子源尺寸从而降低发射电压的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超声内镜(Endscopic Utrasonography,EUS)是一种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来实现组合诊断的应用技术,它既能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的形态,同时又可以进行实时超声扫描,对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使用无线通信业务的用户数目也在激增,从而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现有的频谱分配方案不合理,造成了频谱资源的利
中意合作的ARGO-YBJ(Astrophysical Radiation with Ground-based Ob-servatory at YangBaJing)实验位于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上。它是由工作于流光模式的单层RPC(
用激光的烧蚀作用制备纳米材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从那时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激光的特殊性能制备出用一般的物理力学或化
跟着安柏利大师学画画
期刊
枪声隐退、灰烬渐冷,冬日的暖阳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间渗透,穿越风雨繁华。  我是不喜欢在夏日里来圆明园的,纵然有荷叶亭亭、树木葱葱,却销蚀了它本来的样子,褪去了风尘掩饰的绝美。在宁静的午后走近它,确是它最美的时候,安睡得如一个在藤椅上休息的老者。  静静地漫步在圆明园之中,地上布满了或残缺或完整的石块,闪着遗恨的光泽,在无人理睬的角落里,静静诉说着被时光抛弃的痛楚。仅有的几根石柱依然倔强地站立着,但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因其高效、低污染、易集成的优点,被认为是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制氢的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衰减是该技术商业化的主要难点之一。氧电极/电解
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光声成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该成像技术以短脉冲激光作为激励源,以及由此激发的超声信号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图像重建,进
加料是卷烟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对烟叶具有调味、增香、保润、防霉等功能。提高卷烟加料的均匀性,可以有效地增加卷烟的香气,从而提升烟叶的等级,同时还可以降焦减害、降低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目前,我国对于大气VOCs缺乏便捷快速的监测方法,无法为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快速提供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