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瞬时放电现象,雷电具有强电流,高温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特性,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集中、电子信息设备增多,受雷电灾害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越来越大,对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威胁日益加剧。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南通地区是江苏沿海雷电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每年都造成人员伤亡和百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掌握南通地区雷电活动变化规律,对提高雷电监测、预报的及时和准确性,提高民众防雷减灾的水平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2008-2010年南通地区雷电监测数据,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南通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南通地区雷电活动存在一定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雷暴日24小时变化曲线图,15:00-20:00时是雷电活动最频繁的时段。南通地区雷电活动季节变化大,夏季雷电活动最活跃,冬季最弱。从2月份开始出现雷电活动,逐渐进入多雷期,8月份达到最高峰,之后雷电活动逐渐减弱,到12月份基本停止;年首次雷电活动发生的时间有逐年提前的趋势。(2)从南通地区雷电密度分布图分析,雷电活动范围在逐年扩大,雷电灾害分布与雷电密度的相关性较高。从雷电强度分布图分析,雷电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郊区,市区发生强雷电的机会较少。南通地区以负地闪为主,占95.2%,正地闪仅占4.8%;正地闪强度小于负地闪。南通地区90%雷电流强度在60kA以下,在雷暴日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雷电次数和雷电强度在逐年增加。(3)南通地区的雷电活动与地形、水网分布、海陆分布和城市发展等因素密不可分。雷电活动除了随机性以外,受地形影响较大。在山地地形抬升作用下,与冷空气相遇形成大规模的锋面雷暴,临近长江的狼山地区是雷电活动高发区。南通地区雷电活动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较明显,在沿江和沿海一带雷电活动比较集中,是南通地区雷电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城市发展对风速影响较大,高大建筑物增大了地面对气流的摩擦力,阻碍气流的运动。城区风速减小阻碍了雷暴云的水平运动速度,使其在城市上空的停留时间变长,城市的雷电密度也随之升高,并随着城市的面积扩大,雷电活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城市化加剧,城市下垫面特征的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市区地面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近10年来,南通市平均气温以0.11℃/a的速度上升。(4)雷灾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崇川区和港闸区属于雷灾极高风险区;通州区、如皋市、启东市、海门市、海安县和如东县属于高风险区。城市的雷电灾害风险比农村的风险高;沿江沿海地区的雷灾风险比内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