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实行全面的收费制度改革,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普遍性、突出性、规模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贫困生认定是贫困资助首要的、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贫困资助的难点和重点。目前,高校贫困认定是一种建立在贫困生自我认定基础之上的他我认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存在贫困认定模糊不清的问题。贫困认定分为他我认定和自我认定,相应地延伸出他我贫困定义和自我贫困定义,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是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基于W·L托马斯的“情景定义”理论的启示,在贫困生认定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概念,试图从贫困生主观层面对贫困生问题进行解释。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贫困生认定现状。贫困的定义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相应地,对贫困生的理解存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与发展型贫困等多维贫困概念,对贫困及贫困生的理解差异导致贫困生认定模糊不清的问题。高校贫困生认定分为他我认定和自我认定,他我认定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认定基础之上的甄别认定,存在诸多问题,而贫困生自我贫困认定是问题的关键。自我贫困认定是贫困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贫困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与自我贫困认定相随发生的是自我贫困认知、自我贫困体验和自我贫困反应,这些相伴随的主观贫困意识活动和相应的行为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体系,是自我贫困认定的一种延伸。第二部分是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界定。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是指,贫困生对自身贫困的一种强调独立主体存在的自觉认识与实践活动,横向上包括“贫定贫”、“贫定非贫”、“非贫定贫”和“非贫定非贫”四种情形,纵向上包括贫困生通过经验、反思和其他人的反馈而形成的自我贫困认知、自我贫困体验、自我贫困认定和自我贫困反应,具有普遍性、主体性、选择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第三部分是阐述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的问题。受家庭因素、参照对比因素和主观认知价值观因素的影响,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自我贫困意识主观消极、自我贫困认定主观失实和行为反应消极被动的问题,即自我贫困定义不当问题。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不当问题在高校普遍表现为“伪贫困生”问题和“问题”贫困生现象,是高校贫困资助的复杂难题,不仅对贫困生自身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给贫困资助带来不少困境。受自我贫困定义内在的逻辑和贫困生行为反应态度的影响,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过程阶段差异和行为反应态度差异的问题。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的存在导致贫困资助工作的繁杂化,对贫困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际上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被忽视导致了贫困资助陷入困境。第四部分是探讨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的对策。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四位一体教育来构建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约束机制,疏导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以及规避问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加强对贫困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消费观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贫困教育和心理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对贫困生的社会关爱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根本,贫困生要进行合理自我贫困解释、自我贫困判断和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