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亚热带环境的亚麻荠突变体的筛选与研究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oud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麻荠(Camelina sativa)属十字花科亚麻荠属,是一种新兴的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亚麻荠具有抗性强、病虫害少、耐瘠薄等良好的农艺学特征。浙江省山地丘陵地较多,且土壤以红黄壤为主,比较贫瘠,不适合作物生长的面积较大。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亚麻荠属于温带作物,尚未成功引种到亚热带地区。本课题利用诱变育种技术来培育适应亚热带环境的亚麻荠植株。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以亚麻荠品种延世一号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分别对10 000粒亚麻荠种子进行了诱变处理,构建了亚麻荠突变体库。在浙江大田中种植突变体M1代种子,并利用浙江夏季的亚热带环境条件对M2代突变体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三株亚热带夏季耐受型亚麻荠突变体,命名为subtropical summer tolerant(sst)。2.三株sst突变体表现出晚花表型,其抑制开花的基因FLOWER LOCUS C表达升高。通过40℃3小时的高温处理,发现sst较野生型更耐热。转录组分析发现上调基因明显富集于氧化还原和抗逆相关等区域。通过过氧化氢染色和病菌侵染证明了sst突变体在热胁迫下产生较少的过氧化氢,对病菌的抗性增强。3.分析了不同外植体的选择以及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亚麻荠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好的外植体材料为亚麻荠下胚轴部位,能在所用的全部9种诱导愈伤组织激素配比方案下产生愈伤组织,愈伤诱导率达99%。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获得适应亚热带气候的亚麻荠突变体,并证明其耐热性的增强跟其增加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有关。本课题指出,温带作物向亚热带地区的引种,不仅要提高其抗热能力,还要具有抗病菌的能力,这样才能应对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环境。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约50%的人口面临缺锌这种“隐性饥饿”导致的健康问题,人体缺锌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引发高度关注。现阶段小麦籽粒农艺锌强化是解决或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特性。近年来内蒙古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干旱区是甜菜扩大种植的主要区域。旱作区的水分是以自然降水为基础,全生育期无灌溉条件,水分成为限制旱作区甜菜生长的主要因素。全覆膜具有增温、保墒和压草的作用,是旱区农作物种植的有效措施。全覆膜栽培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作物生长的微环境,提升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优化作物生长指标,促进作物产质量的形成。为了探索在旱作条件
本文以合肥地区老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合肥地区老粘土流变特性的多种因素,将具有显著流变性的岩土体与老粘土的流变性对比分析,深入研究老粘土的流变特性。试验用土取自合肥地区具有裂隙性、膨胀性、超固结性和剪胀性的典型原状老粘土,通过对老粘土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测定试验和搜集合肥地区老粘土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合肥地区老粘土的基本性质进行阐述。通过四联等应变直剪仪进行慢剪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VSCs)作为近年来最火热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器件,其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PCE)、可溶液法制备等优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突出的表现主要来自于钙钛矿吸光层的优异
随着社会能源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清洁能源正逐步在多个领域中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逐渐成为工业生产以及大众交通必不可少的能源。对电力的需求标志
目的:骨质疏松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疾病之一,是他们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识别及作出相应预防和意义重大。目前骨质疏松症及骨折风险的预测因素
自Lorenz于1963年在大气对流模型中发现首个混沌吸引子以来,人们对混沌的研究重点已逐渐从如何避免混沌转变为有效利用混沌。现有研究已经证实混沌信号的不可预测性、高复杂
在高电压测试技术方面,使用FPGA嵌入式芯片有着成本低、体积小、性能强、使用灵活等优点;而手机、Pad等安卓设备便携性好,有着出众的显示界面和较强的运算能力,将二者的优势
单倍体仅含有单一亲本染色体组,经加倍后可迅速获得基因型纯合、性状一致的DH系,相比连续自交7-8代获取纯系的传统育种方式,单倍体育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是一种高效的作物育种途径。同时,单倍体对基因功能鉴定、细胞学研究、突变体筛选等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单倍体可自发产生也可由人工诱导,但自发产生频率极低,人工诱导成本高且易受植物本身的基因型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单倍体的开发应用。2010年,R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现在最广泛的退行性关节疾病,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我们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了解尚不清楚,现阶段仍缺乏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