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阶隐藏吸引子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同步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Lorenz于1963年在大气对流模型中发现首个混沌吸引子以来,人们对混沌的研究重点已逐渐从如何避免混沌转变为有效利用混沌。现有研究已经证实混沌信号的不可预测性、高复杂度以及连续宽带谱等性质十分适用于保密通信。分数阶形式的混沌系统和超混沌系统较于整数阶混沌系统具有更高的复杂度。目前,国内外对于混沌系统的研究大部分仍是建立在整数阶的基础上,而对于其在分数阶条件下表现出的隐藏混沌特性还研究甚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隐藏分数阶混沌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可分为如下两个部分:(1)在经典整数阶混沌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出新的含隐藏吸引子的分数阶混沌系统,利用相图、分岔图、Lyapunov指数谱和复杂度谱等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工具对新的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了诸如吸引子簇发、吸引子共存、偏移提升、多稳态等多种特殊的动力学现象;基于改进型模块化设计思路和分立元件,根据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分别在电路仿真平台上和硬件实验平台上实现了该混沌电路,成功捕获到了各态吸引子,且电路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2)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工具对分数阶形式下的超混沌Li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不仅发现了由初始值不同引起的多稳态现象,也发现了由于偏移提升量引入系统而造成的吸引子类型突变现象,少有分数阶混沌系统能同时展示出这样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多个吸引子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含隐藏吸引子的分数阶混沌系统;采用单向耦合同步方法,设计了相应的同步电路,在电路上实现了两者的同步,证明了该同步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验证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在面包板上实现了由分立元件搭建的分数阶超混沌系统硬件电路,示波器成功捕获到了超混沌吸引子。
其他文献
协调控制系统是火电单元机组自动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机组级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智能寻优算法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也代表了单元机组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由于协调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存在强非线性、机炉之间耦合严重,及炉侧大惯性大迟延等原因,使得机、炉控制器参数整定变得较为困难。因此,智能寻
作为人体重要的活性氧物质,HOBr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和抗菌能力,被认为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研究报道,生物体内的次溴酸可通过溴阴离子(Br-)、过氧化氢(H2O2)以及
自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各试点县(市)积极响应实施改革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分配及政策落实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心血管疾病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点“敌人”,为了彻底根治这一顽疾,血管组织工程为病灶解除,血管组织重构提供了新的技
目前全球约50%的人口面临缺锌这种“隐性饥饿”导致的健康问题,人体缺锌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引发高度关注。现阶段小麦籽粒农艺锌强化是解决或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特性。近年来内蒙古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干旱区是甜菜扩大种植的主要区域。旱作区的水分是以自然降水为基础,全生育期无灌溉条件,水分成为限制旱作区甜菜生长的主要因素。全覆膜具有增温、保墒和压草的作用,是旱区农作物种植的有效措施。全覆膜栽培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作物生长的微环境,提升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优化作物生长指标,促进作物产质量的形成。为了探索在旱作条件
本文以合肥地区老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合肥地区老粘土流变特性的多种因素,将具有显著流变性的岩土体与老粘土的流变性对比分析,深入研究老粘土的流变特性。试验用土取自合肥地区具有裂隙性、膨胀性、超固结性和剪胀性的典型原状老粘土,通过对老粘土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测定试验和搜集合肥地区老粘土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合肥地区老粘土的基本性质进行阐述。通过四联等应变直剪仪进行慢剪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VSCs)作为近年来最火热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器件,其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PCE)、可溶液法制备等优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突出的表现主要来自于钙钛矿吸光层的优异
随着社会能源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清洁能源正逐步在多个领域中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逐渐成为工业生产以及大众交通必不可少的能源。对电力的需求标志
目的:骨质疏松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疾病之一,是他们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识别及作出相应预防和意义重大。目前骨质疏松症及骨折风险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