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女人的苦难》的述行之力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ix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女权主义先驱”。而她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女人的苦难》(Maria or The Wrongs of Woman)被认为是其《女权辩护》的小说版,是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主义思想的文学实践。因此本论文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为基础,深刻挖掘作者是如何通过创造一个虚构世界,来思考现实女性问题以及寻找解决之道的。述行之力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功能,即语言以言行事、创造事实影响社会的力量。《女人的苦难》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宏观言语行为。小说人物的话语又是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以人物之口控诉不公平、呼吁平等,具有述行之力。本文试图分析小说的述行之力,即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小说《女人的苦难》中对各阶层女性遭遇的表征和同情,以及对女性在经济、婚姻和教育方面权利的伸张,意图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女性群体产生现实影响。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从经济方面来分析小说的述行之力。小说文本中的下层女仆杰迈玛为了生存从事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活在监工师娘的皮鞭下,终日像骡马一样围着磨石干活,吃的都是残羹冷炙。女主人公玛利亚的妹妹来自中上层阶级,也只能从事别人眼中低贱的家庭教师职业。通过描述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就业市场遭受歧视和欺压的事实,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揭示了男权话语主宰和支配下的18世纪英国社会,女性自由与权力的缺失,呼吁赋予女性相对平等的就业机会。女主人公玛利亚想在经济方面取得独立,但是法律规定婚后所有财产归丈夫所有。富有的亲叔叔的帮助仍然让她无法经济独立。小说中玛利亚选择逃离家庭在外租房就是寻求真正经济独立的举动。第二章从婚姻角度阐述小说的述行之力。玛利亚与丈夫乔治的结合是欲望的结果,正是这种欲念使其没有看清楚丈夫虚伪的真实面目。婚后的玛利亚希望成为一位有理性的“贤妻”,能够跟丈夫在思想上交流、在行动上配合,而不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沃斯通克拉夫特主张婚姻的理性有助于爱情的狂热渐渐消退时,达到一种有益的温度,让理性来主宰情欲。玛利亚在法庭上提出离婚的要求与玛利亚的母亲和其她女性在婚姻中的忍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明沃斯通克拉夫特倡导离婚对于无爱家庭的必要性。第三章从女性教育方面阐述小说的述行之力。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建议在国家范围内进行教育改革,实行男女同校,并将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应用于学校体制中。小说以玛利亚的母亲为反面教材,作为没有受过教育,过于感性甚至乐于屈从的女性,她把男权中心思想变本加厉地传授给自己的女儿,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儿婚姻的不幸正是这种畸形教育的结果。无论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还是下层阶级女性杰迈玛,都饱尝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之苦,她们渴望知识,热爱阅读。小说以这种家庭的屈从所带来的恶性循环作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前提,通过教育矫正她们的角色定位,使她们能够获得独立人格,做一个思想和能力上都独立平等的人,而不是男人的附庸或者帮手。通过几个女人活生生的苦难故事,《女人的苦难》不仅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各阶级所遭受的苦难图景,同时使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看到作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通过小说的述行之力勇敢地去倡导女性教育重要性,主张女性经济独立和婚姻家庭自主的权利的努力,也在认识到自身苦难的同时提高了女性意识,这些主张已然超越了由资产阶级与贵族统治的十八世纪末英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对十九世纪以后的女性作家、社会婚姻观念以及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托马斯·品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V》中人物众多,性格迥异。关于他们的描写,品钦并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做是非评判,而是把他们作为个人,着重描写了他们的
本文从语言特征和社会交际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以及读者意识与写作水平的关系。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本文旨在突出研讨不同英语水平写作者英语议论文写
学位
春色
期刊
近年来,西方影视作品日渐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然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剧情,字幕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恭维语作为一种表述积
日本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利用文化展开国际交流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信息等综合国力影响下的国际社会当中,日本政府抱着文化大国的梦想更加
伊夫林·沃是二十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讽刺小说家之一。《荣誉之剑》是沃依据自身在二战的经历而创作的战争三部曲,评论家普遍认为该作品是沃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