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震学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观测为人们记录、分析和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确定不同震源模型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连续、可靠和完整的基础数据。进行地震观测需要有观测台站以及各种地震仪器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但是受到地表影响比较大,采用井下观测方式是躲开地表各类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直接在地下深处测量应力应变的重要手段,提高观测地震数据质量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学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观测为人们记录、分析和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确定不同震源模型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连续、可靠和完整的基础数据。进行地震观测需要有观测台站以及各种地震仪器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但是受到地表影响比较大,采用井下观测方式是躲开地表各类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直接在地下深处测量应力应变的重要手段,提高观测地震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将多个传感器组合在一起,监测信号多且复杂。如果仅将传感器置于井下,将面临大量的模拟信号需要从井下传输到地表,实施难度随信号线数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需要克服面临信号串扰等技术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常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器,即将模拟数字转换功能与观测传感器紧密结合,针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适配模拟数字转换电路,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进行固定搭配集成,从而提高观测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深入研究了增量总和调制技术,该技术是由积分器、模数转换芯片和数模转换芯片构成的反馈环,并在反馈环外配置低通数字抽取滤波器。集成了过采样、量化噪声整型、数字低通抽取滤波器三种核心技术。本文提出将数字输出传感器中的放大器、相敏检波器放置在增量总和反馈环中,形成一个大的反馈环路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不仅保留了增量总和调制技术的三种特点,还有利于抑制相敏检波和前置放大器产生的测量误差,提高整个数字化测量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针对设计方法,论文从模型推导、模拟仿真和实验测试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论文在增量总和调制技术的基础上,将微位移测量传感器的解调电路应用到增量总和调制环路内部,以抑制放大及解调电路的误差,提高环路的整体性能;论文针对前置放大器和相敏检波器置于增量总和调制反馈环内的电路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研究了反馈环路对误差的抑制作用及对测量量程等参数的影响;根据电路模型,设计制作了电路板,编写控制软件和数字滤波抽取等软件,并在实验电路上进行了测试和实验,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其他文献
现阶段,要想推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将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然后不断完善小学阅读教学体系,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性,让学生取长补短,实现整个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还应该在此基础上逐渐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语文素养,在合作学习中开启多元思维,夯实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合作学习的应用价值和有益尝试。
本文使用高精度的重力/GNSS联测数据,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的雅鲁藏布江进行了研究,反演了河谷的地壳密度结构,计算了河谷均衡附加力,并通过水库蓄水导致的库仑应力变化的模拟结果,为拟建设水库的位置以及坝高给出参考意见。随后,本文使用Kriging插值模型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的模型数据与融合数据的差异值进行了预测,发现通过Kriging插值模型修正后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更加接近实测值。主要
东昆仑断裂带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中,在青藏高原内部沿东昆仑古构造缝合线形成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岩石圈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块体与柴达木块体的分界活动断裂,全长约2000km。沿东昆仑断裂发生了很多7级以上强震,包括1937年托索湖7.5级,1963年阿拉克湖7级,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等。本文的研究区为此次大地震以东库赛湖-阿拉克湖段区域,东经93°到97.5°之间。这一地区走滑速率大,
2020年7~8月西藏波密易贡乡发生ML4.9显著震群,短短1个月时间内发生ML?4.0地震25次,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西藏波密地区震群活动为研究对象,全面总结波密震群区域以往地震活动特征,着重分析该局部区域震群活动与季节性降水等过程的相关关系,系统研究波密震群较大地震发生时间的潮汐调制特征,基于简单的一维流体渗透及孔隙压力扩散模型,结合降水过程、地理地貌、水系分布、介质及构造环境等因素,讨论震群
随着卫星时代的到来,通过电磁卫星对地球电离层各参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已经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在地震预报方向应用十分广泛。我国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大量监测数据亟待处理。同时我国针对地基台站的观测也早已展开,已经有几十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震预报的方法多数均为单一数据,将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结合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尚不成熟,很多有效的电离层震前扰动并未被充分利用。本研究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
滇西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资源丰富,地震活动性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南汀河断裂带是北东向弧形构造体系中规模最大、特征最明显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断裂带之一,地热活动频繁,沿断裂带出露温泉数量多,适合作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点。为了研究云南省南汀河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通过温泉水的离子浓度及同位素组分数据分析了温泉水的来源、水化学类型、微量元素含量特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预测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手段的进步,地震观测数据在急剧增加,适用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为研究区域,以
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带与北西向延伸的红河断裂带是一级块体边界,在川滇块体南部交汇形成应力集中的锐角区域。该区域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导致青藏高原物质逃逸的重要区域。地震各向异性是研究壳幔介质变形、深部物质运移和岩石圈动力演化等特征的重要依据。S波穿过地壳各向异性介质时,获取的分裂参数可以指示区域应力方向和复杂构造形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17年12月在川滇块体南部布设了跨越一级块体
建筑物作为大地震的重要承载体,其震害信息不仅是衡量灾区受灾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是科学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的重要依据。LiDAR点云在震后复杂场景中能表现高精度的地表三维信息和丰富的地物空间结构信息,目前,仅以点云为数据源进行灾区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方法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逐步分类提取,很难满足应急救援时效性以及遥感地物自动化智能化识别的需求。深度学习作为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之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