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羊无浆体病是绵羊和山羊红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立克氏体疾病。该病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大量的分布,对养羊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威胁。传统上对无浆体的分类是根据其对宿主动物的致病性和其病原体在红细胞中的位置来界定的,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本实验从采自甘肃省景泰、榆中和张家川的三株绵羊无浆体中提取了DNA,利用根据16S rRNA基因在原核生物上的保守性合成的引物对其进行扩增,将扩增子与pGEM-T载体相连,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克隆测序,测得了三株羊边虫的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将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源自美国、乌拉圭、南非、津巴布韦、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7株边缘无浆体,2株中央无浆体和3株绵羊无浆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百分率的比较,绘制了系统发生树。在将这三株绵羊无浆体的序列与国外已知的三株序列进行同源性百分率比较发现,最低同源性百分率为99.3%;在用16S rRNA方法对无浆体不同种绘制的系统发生树上,基本上将不同种分到了不同的进化枝上。这初步说明我国的绵羊无浆体与国外种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肯定了16S rRNA方法在无浆体种之间分子分类上的研究意义,但同时也提出该方法在无浆体株之间的分类学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