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基于想象视角的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待或期望是人类的经验之一,且面向未来。未来期待指个体对特定未来事件(或目标)发生可能性的期望或信念,是一种概括化的期待,表明个体对其未来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一般期望。这种指向未来的个体自我期待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对个体认知、行为和情感体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人们如何形成期望,以及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期望的效价,是极其重要的。
  以往研究发现,未来期待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效价权重的个体差异,即效价权重偏差,指个体对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或其影响的评价不对等,可以预测人们在许多不同领域的期望。个体希望、乐观自我信念与未来期待关系密切,但是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讨。基于不同想象视角分别促进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加工过程的证据,检验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及其不同的影响机制。具体,如果基于行为的效价权重偏差通过自下而上加工过程进行操作,那么与第三人称视角相比,第一人称视角条件下,效价权重偏差对未来期待的效应更强。相反地,如果一般自我效能感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过程运作的,那么与第一人视角相比,第三人称视角条件下,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效应更强。据此,开展以下研究:
  研究一首先修订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解释问卷(Interpretation Questionnaire, Pietri, Fazio,&Shook, 2013a),评估个体未来期待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预试阶段共调查大学生328人,其中男生148人,占45.1%,女生179人(1人未报告性别)。年龄在17-24岁(平均年龄19.76,标准差1.17)。正式施测共调查大学生428人,其中男生178人,占41.6%,女生249人(1人未报告性别)。年龄在17-23岁(平均年龄19.68,标准差1.20)。研究结果:(1)修订后的中文版解释问卷具有双维性,共12个项目,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0.79,分半信度为r=0.62,经Spearman-Brown公示校正后为r=0.77。重测信度为r=0.86;(2)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的因素负荷值在0.373~0.753之间;(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合理;(4)以未来时间洞察力、特质乐观、希望为校标检验未来期待的预测效度,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20,0.23。研究结果表明,修订的中文版解释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测量工具。
  研究二操纵想象视角,探讨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未来期待之间的关系,以及想象视角的调节作用。共有135名被试参与实验,其中男生52人,女生73人,第一视角条件下66人,第三视角条件下69人。年龄在17~24岁(平均年龄19.66,标准差1.43)。研究发现:(1)中国大学生效价权重倾向于比较消极;(2)自我报告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基于行为的效价权重偏差相关不显著;(3)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显著预测未来期待,且其关系受到想象视角的调节,具体表现为:第一人称视角条件下,效价权重偏差与未来期待的关系显著加强,而第三人称条件下则无显著变化。相反地,第三人称视角条件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未来期待的关系显著加强,而第一人称条件下则无显著变化。
  研究三操纵效价权重偏差和想象视角,探讨效价权重偏差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及想象视角的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采取高低分组的方式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及想象视角的调节作用。平均数以上为高分组,以下为低分组。共调查103名被试,其中男生人33,女生人70,第一视角条件下控制组25人,实验组25人,第三视角条件下控制组27人,实验组26人。年龄在17~23岁(平均年龄19.38,标准差1.10)。研究发现:效价权重偏差影响未来期待,且效价权重偏差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受到想象视角的调节,具体表现为:第一视角条件下,效价权重偏差对未来期待的影响显著增强,而第三视角条件效价权重偏差对未来期待的影响无显著变化。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未来期待,但是,想象视角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中调节效应不显著。
  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未来期待的影响及想象视角的不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效价权重偏差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何种条件下对未来期待的影响更强或更弱,对促进积极未来期待的形成以及消极未来期待的预防和干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色情材料是指任一类型的以激发或增强性感受、性幻想为目的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对性器官或性行为(例如阴道性交、肛交、口交、自慰等)进行刻意地、详细地展示或描述。色情材料的类型多样,比如可以按照媒介分为色情文字、色情图片和色情视频,可以按照内容分为同性恋和异性恋色情材料,肛交、阴交色情材料等。色情材料的使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十分普遍,研究发现色情材料使用存在显著的性取向差异,男性少数人群色情材料使用
早期母婴关系对于婴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与母亲早期互动经验痛苦的孩子可能在2个月开始出现社会退缩行为以保护自己,这是一种预警信号,表现为缺乏积极行为(如眼神接触、微笑、低语)或消极行为(如反抗、哭泣)。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母亲能够及时读懂婴儿的信号,给予恰当的反馈,支持、陪伴或者适时地退出互动,这些敏感的养育行为有赖于良好的父母反省功能,缺乏足够的父母反省功能使得母亲难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
疼痛信息作为一种威胁信息会快速的捕获个体的注意。前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相较于正常个体表现出对疼痛信息更强的注意偏向。除了反应时指标外,N2pc成分近期也用于检测个体的注意分配,并被认为存在一个威胁优先的假说。但N2pc未应用于慢性疼痛被试以检测其针对疼痛信息的注意偏向。此外,前人研究发现实验室疼痛能够增强个体对疼痛信息的注意偏向。但过去此类研究的疼痛刺激多为短暂性疼痛,未探索当个体处于
学位
如今,全球约有46亿人使用互联网,中国手机网民约有8.47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体。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因为担心错过或失去什么而持续处于焦虑的状态中,这样的状态又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普及和流行更加严重,这一现象被相关研究者称为错失恐惧。错失恐惧被定义为一种担心别人可能正在经历自己没有的有益经历的弥散性恐惧,错失恐惧的特征是渴望与别人所做之事保持持续联系。前人研究表明,错失恐惧与社
“互联网+”的发展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不仅强化了经济交流,也使得文化混搭现象随处可见。文明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而创新往往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混搭和互动产生。因此,一个发展的时代将是多种文化交流混搭的时代,考察文化混搭的心理效应极富实践意义。文化混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群体文化元素在同一时空呈现。以往相关研究聚焦于个体对文化混搭物(产品)的态度,发现主要存在接纳与排斥两种反应。然而,文化混搭将不同群
学位
集体未来思考(collective future thought)是指想象一个尚未发生的群体事件。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可能具有基于情绪效价的分离,进一步探索集体未来思考基于情绪效价的认知偏向(简称情绪认知偏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以往有关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均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已有
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不同的通道,比如视觉通道或听觉通道,接收词形或词音信息,获得词汇的拼写、读音、句法及语义等信息的过程(陈宝国,彭聃龄,2000)。在词汇识别过程中,许多相关的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包括字的频率、规则性、语义、语音、与字形有关的刺激质量等等。汉字具有形、音、义的特征,关于汉字字形、语音、语义等方面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相关研究给出了解释,但也存在不一致的结果,首先与字形有关的刺激质量
学位
人类在完成推理、判断和决策时,总是会出现各类偏差反应,是什么导致个体偏离理性呢?研究者们从双重加工的角度对这一偏差现象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类型1(Type1,简称T1)和类型2(Type2,简称T2),偏差反应的产生是由T1这样一个快速的、自动的、无意识的、不需要认知资源的启发式加工系统所致,只有当T2加工介入,才能抑制偏差反应。  但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学位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AFLD(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MAFLD(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患者血清中瘦素、脂联素水平,以及生化法检测NAFLD/MAFLD患者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丙二醛水平,并探究瘦素、脂联素、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N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无数的决策。能够从众多可选项中找到最好的那一个,以及能够根据选择后得到的反馈来调整之后的决策行为,是做出高质量决策的重要前提。虽然年老化会使老年人的大脑及认知功能发生改变,但以往研究显示决策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并不都因老化而衰退。具体而言,老年人决策行为变化与否、决策质量下降与否,取决于任务类型及任务特点。从信息完备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的决策被称为描述性决策;而个体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