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判断中偏差反应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在完成推理、判断和决策时,总是会出现各类偏差反应,是什么导致个体偏离理性呢?研究者们从双重加工的角度对这一偏差现象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类型1(Type1,简称T1)和类型2(Type2,简称T2),偏差反应的产生是由T1这样一个快速的、自动的、无意识的、不需要认知资源的启发式加工系统所致,只有当T2加工介入,才能抑制偏差反应。
  但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者们的焦点开始转向了对两类加工是如何运作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三种关于两类加工运作和协作的模型,它们分别是序列加工模型(Serial processing model)、平行竞争模型(Parallel competition model)以及混合模型(Hybrid model)。与这三个模型相对应的,研究者们对偏差反应的发生发展机制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序列加工模型认为T1的加工先于T2的加工,偏差的产生发生于早期的默认直觉加工阶段,只有后期分析式加工的介入才能逆转直觉反应,输出分析式反应。平行竞争加工模型则认为两类加工平行竞争产生反应,偏差的产生在于引发直觉反应的刺激太过于强烈,使得直觉反应的速度快于分析式反应。而混合模型结合了前两个模型的观点既认同序列加工模型的观点,认为T1和T2加工是依次启动,也认同平行竞争模型中提出的两种加工同时激活,相互竞争做出反应的观点,偏差的产生发生在对多种直觉反应的冲突探查过程后,偏差反应源于对直觉反应的抑制失败。结合三个模型的观点,偏差反应的解释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冲突探查失败和直觉反应抑制失败,它们对冲突探查的观点在加工性质(松散、马虎VS完美、无瑕)与加工过程都不一样(系列加工VS平行加工)。
  本研究中通过三个研究共9个实验对个体的偏差反应行为进行研究,三个研究分别对偏差反应的加工机制,如何减少偏差反应以及影响它们的个体差异因素等进行了探析。
  研究一对偏差反应的加工机制进行了验证,通过三个实验分别对忽视基础比率偏差、合取谬误、信念偏差以及比率偏差等四类易产生偏差反应的推理任务进行了研究,对比了它们在冲突与非冲突两种条件下多项反应指标上的差异。反应时间和反应自信率的证据表明偏差反应的产生不是源于冲突探查的失败,而源于直觉反应抑制的失败,这一结果支持偏差反应的抑制失败说;但冲突探查大小的证据表明冲突探查存在个体差异,有些被试他们对两类加工间的冲突探查完美无暇,有些被试他们的冲突探查松散而马虎。
  研究二对如何减少个体的偏差反应进行了探究,两个实验分别通过增加启发式反应的数量,以及调整启发式反应间的强度来增加被试探查到的冲突感,结果表明增加推理判断任务中的启发式反应的数量,可以增加被试完成推理判断任务时的冲突感,但并不能减少偏差反应,而通过调节增加的直觉启发式间的强度可以提高逻辑反应正确率,减少偏差行为。
  研究三的四个实验分别测量了个体的分析性认知风格、认知能力、抑郁情绪以及个体的受虐待经历等,并依据测量结果将被试进行了分组,考察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对推理判断中偏差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性认知风格并不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逻辑反应倾向性,但会影响其冲突探查过程;个体的认知能力与冲突的解决相关,而个体的分析性认知风格则与冲突的探查相关;抑郁情绪对偏差反应以及冲突探查的影响不显著,但抑郁情绪色彩的推理内容会削弱我们的冲突解决能力,且对冲突探查的影响显著;那些有过更多虐待经历的个体,他们在完成与其经历相似地推理判断任务时,与那些受虐待经历更少的个体相比,他们的偏差反应更少,逻辑反应更多,且他们对冲突的探查更为敏感,冲突探查的成功性更高。
  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偏差反应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人们没有感知到直觉反应与逻辑反应间的冲突,个体在做出偏差反应时对自己可能犯错了是有“感知”的,因此个体的偏差反应不是源于对多种反应间冲突探查的失败。只是这样的“感知”还不足以让人们抑制住占优势的直觉,要克服占优势的直觉,这与个体差异有关,如个体的认知能力以及特定的相关经历等,且通过增加个体感知到的冲突,也有助于个体减少偏差反应。
其他文献
人类是社会动物,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缺乏社会联系则会给个体带来诸多的负面结果,比如孤独感。孤独感常常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痛苦体验,长时间感到孤独无疑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如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线上的世界,更少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深度交流,也因此更多地体验到孤独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独自一人进入大学这样一个陌生
学位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设落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同时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时间和关键节点。一个公正的小康社会在当下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显得尤其重要。个体对于同一个公正事件的感知和反应强度是不同,这种不同被称之为个体的公正敏感性。研究者已发现个体的公正敏感性会影响其政治参与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减轻自我利益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里,在许多实行民主统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以社交互动、社交交流的持续性缺陷,及行为模式、兴趣活动的重复性、受限性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多项研究表明,ASD者难以通过运动线索分辨实体的生命性,他们的生命知觉在不同运动模式中均表现出了异常(Cook, Saygin, Swain,
学位
色情材料是指任一类型的以激发或增强性感受、性幻想为目的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对性器官或性行为(例如阴道性交、肛交、口交、自慰等)进行刻意地、详细地展示或描述。色情材料的类型多样,比如可以按照媒介分为色情文字、色情图片和色情视频,可以按照内容分为同性恋和异性恋色情材料,肛交、阴交色情材料等。色情材料的使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十分普遍,研究发现色情材料使用存在显著的性取向差异,男性少数人群色情材料使用
早期母婴关系对于婴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与母亲早期互动经验痛苦的孩子可能在2个月开始出现社会退缩行为以保护自己,这是一种预警信号,表现为缺乏积极行为(如眼神接触、微笑、低语)或消极行为(如反抗、哭泣)。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母亲能够及时读懂婴儿的信号,给予恰当的反馈,支持、陪伴或者适时地退出互动,这些敏感的养育行为有赖于良好的父母反省功能,缺乏足够的父母反省功能使得母亲难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
疼痛信息作为一种威胁信息会快速的捕获个体的注意。前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相较于正常个体表现出对疼痛信息更强的注意偏向。除了反应时指标外,N2pc成分近期也用于检测个体的注意分配,并被认为存在一个威胁优先的假说。但N2pc未应用于慢性疼痛被试以检测其针对疼痛信息的注意偏向。此外,前人研究发现实验室疼痛能够增强个体对疼痛信息的注意偏向。但过去此类研究的疼痛刺激多为短暂性疼痛,未探索当个体处于
学位
如今,全球约有46亿人使用互联网,中国手机网民约有8.47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体。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因为担心错过或失去什么而持续处于焦虑的状态中,这样的状态又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普及和流行更加严重,这一现象被相关研究者称为错失恐惧。错失恐惧被定义为一种担心别人可能正在经历自己没有的有益经历的弥散性恐惧,错失恐惧的特征是渴望与别人所做之事保持持续联系。前人研究表明,错失恐惧与社
“互联网+”的发展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不仅强化了经济交流,也使得文化混搭现象随处可见。文明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而创新往往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混搭和互动产生。因此,一个发展的时代将是多种文化交流混搭的时代,考察文化混搭的心理效应极富实践意义。文化混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群体文化元素在同一时空呈现。以往相关研究聚焦于个体对文化混搭物(产品)的态度,发现主要存在接纳与排斥两种反应。然而,文化混搭将不同群
学位
集体未来思考(collective future thought)是指想象一个尚未发生的群体事件。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可能具有基于情绪效价的分离,进一步探索集体未来思考基于情绪效价的认知偏向(简称情绪认知偏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以往有关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均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已有
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不同的通道,比如视觉通道或听觉通道,接收词形或词音信息,获得词汇的拼写、读音、句法及语义等信息的过程(陈宝国,彭聃龄,2000)。在词汇识别过程中,许多相关的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包括字的频率、规则性、语义、语音、与字形有关的刺激质量等等。汉字具有形、音、义的特征,关于汉字字形、语音、语义等方面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相关研究给出了解释,但也存在不一致的结果,首先与字形有关的刺激质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