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中走向自我毁灭——《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人格解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悲剧》的作者西奥多·德莱塞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出身贫寒,在外界的种种诱惑下,为追求金钱名利,残酷地杀害了自己的恋人----罗伯塔·奥尔登。克莱德·格罩菲斯的悲剧有其家庭和遗传因素的影响,然而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繁荣背后人际关系的物化,以及阶级之间悬殊的物质差距等都构成了促使他走向犯罪深渊的重要因素。他同时也是美国消费社会的牺牲品。   本文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他的个人欲望两个方面分析了克莱德的悲剧: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学说和本能理论;并结合美国经济学家、社会批评家托尔斯坦·凡勃伦的歧视性对比理论来补充说明主人公克莱德的变化。第二章阐述了克莱德在贫穷异样的家庭环境和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环境中,自我的构建。第三章首先讲述克莱德受当时社会享乐思想的影响,享乐欲望膨胀,自我开始变化;其次运用歧视性对比理论对比分析了主人公克莱德在人生三个阶段中自我是如何变形的;最后结合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分析克莱德在各种歧视性对比下心理不平衡逐步演变成对金钱和权利的追求,以及对美色的渴望,如对霍丹斯,罗伯塔和桑德拉的本能欲望,自我逐步扭曲。第四章主要研究克莱德设计谋杀女友罗伯达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了获得会钱和地位,他的道德底线彻底崩溃,走向了杀人犯罪的道路;所谓的美国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国梦魇,克莱德最终在欲望中走向自我毁灭。总结分析,克莱德的悲剧固然有他个人的性格弱点,是他自身的悲剧,但综上所述,克莱德的悲剧实质是美国社会的悲剧,是整个美国的悲剧。
其他文献
俄语无人称句,是指句中没有主语且不可能有主语的句子。“Cветает”类无人称小句是这类句子中的一个次类。小句中没有主语出现,句中“不带-ся动词”采用现在时(将来时)的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专注于创作以美国南方小镇背景下怪异的青少年、畸形人、不合时宜的人等人物形象来表现以孤独、精神隔绝等为主题的小说
文化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关注的话题,随着世界的一体化,该话题更加受到重视。作为翻译邻域新兴分支的影视翻译却在学界没受到足够关注。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的影视翻译
NAVI,作为1.6世界里的绝对强者,是一支以战术加枪法著称的队伍,整体战术风格可细腻可粗狂,这样的风格在CS界也是独树一帜,可以说在整个CS1.6后期,NAVI是当之无愧的霸主,那么在2012年底,NAVI也是跟随潮流,转型CSGO,从目前的状况和成绩上来看,NAVI还是处于一个适应阶段,整体还需进一步的磨合,但较刚转型期队伍的表现来看的话,已经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了。  其实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队伍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就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即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关注译作必须忠实于原文,而忽略对译者及其他因素研究。然而,翻译不是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除了语言因素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