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就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即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关注译作必须忠实于原文,而忽略对译者及其他因素研究。然而,翻译不是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除了语言因素的限制,翻译还经常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非语言因素往往对翻译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开始将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关注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这样的研究视角能更好更全面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因此本文作者也采用这样的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活动。
林语堂作为闻名中外的大家,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一直致力于通过翻译大量中国古典作品,来传播中国文化,其译作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可。除了颇丰的译作,他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理论,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以及其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对翻译的分析都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翻译领域里,他无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林语堂在翻译中最擅长使用西方人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而后再用适合西方人阅读口味的文字介绍出来。《浮生六记》就是其最见功力的译作。林语堂对这部性灵风格的明清小品文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了一个翻译家的的文学观、哲学观、意识形态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其翻译的。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借用了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来深入研究林语堂的翻译。勒菲弗尔是翻译文化转向的主要倡导者和推进者。他所提出的影响翻译活动的三要素: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视野,更为全面的看到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更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活动的本质和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者的关系,对理论研究和实践都非常有意义。
本文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首先是对论文借用的翻译理论的一个简要阐释,之后对关于林语堂的的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第二章,集中研究林语堂的在《论翻译》中所表达的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林语堂汉英翻译实践从译作梳理、译作类型选择、译作总特色作了一个概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三章借用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以其译作《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看译者是如何受其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影响,如何在翻译目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作出选择的。本文通过运用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对林语堂的汉英翻译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正因为在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共同影响下,林语堂选取了《浮生六记》这样的译本,通过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传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