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畲族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南“畲族”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畲族识别和80年代的身份恢复,当下渐趋“客家化”,姓氏认同强于民族认同,且部分畲族的身份认同陷于矛盾、困惑中,对自身畲族身份表现“淡漠”与“不屑”。   为了便于整体性观瞻,本论文采用了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叙述方法,对历史上“畲民”、“輋民”的出现及其汉化进程和赣南“畲族”的由来进行了史料爬梳。另外,由于以往学人对赣南畲族的研究文献爬梳多于田野调查,概述性介绍多于事实呈现,且研究也多以客家为主,畲族仅作为客家族群及其文化的一个来源、要素来研究。就研究方法来说,人们多以客位观察为主,很少注重畲族自身的价值判断和生活体验。鉴于此,笔者在本论文研究中重点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尤其是参与观察和访谈法,对赣南畲族的身份认同实施主位研究,“听畲族说”和“看畲族怎么说”,由此获知畲族的心声。此外,基于研究目的,本论文选择了赣南有代表性的龙潭畲族村、建设畲族村和丰岗村作为田野点,以实施多点观察的比较研究。最后,本论文还采借了历史文献学、区域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上赣南“畲民”族群身份的获得与失去进行史料论证、阐述。   就研究内容而言,本论文主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呈现赣南畲族身份认同目前存在的问题、困境与具体表现。二细述历史上“畲民”的出现及其“汉化”进程,以及“畲民”又是如何失去自身族群身份的。三了解赣南畲族识别、认定与恢复的法定程序、具体过程和不同特点,以及国家、地方政府认定“畲族”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还就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对畲族身份建构、畲族意识培育的作用、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利用民族政策与国家、地方政府互动进行了分析。四事例说明畲族精英为建构身份认同倡导了哪些具体活动,分析这些活动对畲族身份的建构和认同有何影响,存在哪些不足。五研究赣南畲族姓氏认同与畲民族认同,分析姓氏认同的本质,以及它对畲民族认同、畲民族共同体的维系有何影响。   通过研究,本论文获得了如下初浅认识。首先,作为族群他称,“畲民”、“輋民”是唐宋南迁的中原汉人与畲族先民互动的产物,是相对于南迁汉人的族群称谓,是地方官府、文人定义了“畲民”。其次,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二十世纪50年代的赣南畲族识别更强调民族特征,特别是自觉的畲族意识,而80年代的赣南畲族身份恢复,民族特征更多是听说或据谱而来。另外,在畲族身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畲族意识”则大多是专家、学者,特别是地方民族工作者对其进行“帮助”、“引导”的结果,显然这样的民族意识是被动的。再次,精英主导下的畲族身份及其认同建构是汉化畲族的“畲族化”过程。不过,由于建构中缺乏原生情感根基,完全从“无”到“有”的建构,且建构中过于强调工具理性的考量,加之赣南畲族姓氏认同又强于民族认同,姓氏认同大大消解了畲民族认同,故畲族身份认同难以真正构建起来,民族共同体是否形成值得研究。缘于此,在上述背景下出现认同矛盾、困惑的现象纯属必然。   此外,综观赣南畲族古今身份认同并非一致。明朝以前,他们信仰盘瓠,是南迁汉人眼中的“畲民”、“輋民”。清朝以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民汉化,并彻底失去“畲民”身份和族群认同。二十世纪50年代畲族识别与80年代的身份恢复,赣南大部分蓝、雷两姓重新获得了国家法定的畲族身份,畲族意识增强。本世纪初,随着赣南日渐成为“客家摇篮”,畲族“客家化”倾向明显。循上可见,赣南畲族族群身份呈模糊性、不断变化的特征,其身份归属是社会语境的产物。不过,在赣南畲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历史记忆、原生情感、图腾信仰、姓氏认同等均起作用。总之,从畲族发展史来看,民族身份认同不具本体论意义,模糊性、情景性是民族认同、身份认同的本质。   最后,当下赣南畲族身份认同“问题”并非畲族识别、身份恢复直接导致的结果。虽然畲族识别和身份登记,民族、族群边界更加清晰,畲族意识更加强烈,但民族意识的增强并不一定导致冲突、矛盾。相反,它还有利于促成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增强。实际上,目前赣南畲族身份认同问题更多的是缘自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不到位、赣南畲族的原生情感不足,以及对优惠政策的主观期待过高和现实中他者的“不认同”造成的。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服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装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外,还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服装行业的工作人员在对服装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将其中的装饰性和功能性实现有机的结合,提高服装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装饰性;功能性  引言
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载体。自从马林诺斯基开创了民族志的新时代——“科学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不断探索,在田野调查作业、民族志的创作视角、民族志的写
普米族史称“西番”、又名“巴苴”,散居在滇西北的丽江、宁蒗、兰坪、永胜、维西五县,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在其分布区域还居住着摩梭人、彝、白、傈僳、藏、汉、纳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异龙湖是云南省八大高原湖泊之一,异龙湖的水环境使居住于沿岸的村民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计模式,而龙井村特殊的地理条件表现出生计模式对水环境极大的依赖性。作为一个在异
本文的研究旨在回答何以滇藏川地区虽然有着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族群类型,但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最终还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问题。为此,笔者选
基于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中多个婚礼展演个案的田野调查,呈现这一旅游情境下的社会文化现象,运用跨文化比较、多点民族志、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定量与定性等研究方法,以
近些年,鄂尔多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鄂尔多斯现象”备受学者瞩目。但是,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是能源产业,如煤炭和
摘要:服装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科学与文明的不断进步中,服装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人们的文化发展影响着服装结构设计的美学应用,通过不同的服装结构设计可以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和传统等。服装设计是对美学的另一种表现,不同的款式可以体现不同的美学,艺术化的加工可以让服装的美学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时代的进步需求。本文首先对服装结构设计的美学元素简要概述;其次,对服装结构设计中美学元素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为直观地检验膜层的质量,建立微弧氧化工艺参数(电流大小、脉冲宽度、氧化时间)与微弧氧化膜层厚度之间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结构为3-10-1(即3个输入神经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