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访美运营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lyialyia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远渡重洋,为大洋彼岸的美国带去了他精彩的京剧表演艺术,收获巨大成功,在此后的九十余年时间里,“梅兰芳访美”始终是戏曲海外传播史上最经典的案例。此前学界对于“梅兰芳访美”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水准上的探究,本文将从实践出发,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和探寻梅兰芳访美对当下戏曲海外传播实践的意义。本文首先将分析梅兰芳访美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最直观表现为事件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对美国大众媒体的报道,以及以斯达克·扬为代表的对梅兰芳艺术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的文章等一手资料进行传播效果分析,可以最直观地反映梅兰芳访美的在美国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反馈。从传播效果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不同传播圈层的受众对梅兰芳个人舞台魅力、京剧程式化表演、京剧演出视听效果的观感,看到美国剧作家、评论家对中国戏曲艺术特点的触及与初探。梅兰芳访美引发了美国各层面受众对梅兰芳个人、京剧艺术本身,以及这两个文化符号背后的中国文化的关注与兴趣,达到了梅兰芳访美整个事件在筹备阶段所预设的目标。为更系统地得出梅兰芳访美运营的经验,本文以现代演出运营的一般规范流程作为参考,重新梳理了梅兰芳访美的全部过程:目标明晰并多管齐下的“演前造势”为梅兰芳的到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兼顾本体与客体需求的“内容规划”为梅兰芳的艺术编创了合理的输出方式;安排周密且协力团结的“落地执行”为梅兰芳的演出确保了优质的呈现效果。复盘过程后,从现代艺术管理角度解析梅兰芳访美的运营思路,侧重梅兰芳团队的运营策划与执行方式进行阐释与分析,分析提炼团队核心成员齐如山、张彭春在梅兰芳访美中的运营思路与实操方式。本文试总结了当下趋于僵化、简化的“梅兰芳式”戏曲海外宣演模式,总结了当下海外戏曲传播收效并不理想的原因症结。结合梅兰芳访美运营实践经验,引入现代传播学理论中“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探究整合营销传播学中消费者为导向、强调协同作业、重视长期利益对戏曲海外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戏曲海外传播在当下的实践提出建议,在更全面的角度、更系统的思路上厘清运营主体、受众、目标的关系,从而提高戏曲海外传播运营的效率与效果,对戏曲走向世界做出展望与思考,展望这个时代的“梅之团队”。
其他文献
同性恋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自古以来,同性恋群体往往成为被歧视、边缘化甚至被污名化的对象。俄罗斯的反同性恋现象近年来也不断引起来自国际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和总结俄罗斯历史上的反同性恋现象及特点、分析当代俄罗斯社会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反同性恋政策,力求从多角度分析俄罗斯“反同性恋”现象及原因。本文旨在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历史上不同时期俄罗斯反同性恋的现象梳理,
二战以后,随着前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法国对非政策发生了一系列调整。首先,法国注重通过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维护法非关系。军事方面,法国对非的军事与安全政策从积极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以反恐为主题的务实合作。与此同时,提升经济贸易在法非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法国逐渐重视对非发展援助,并于90年代开始在国际形势和法非关系正常化的趋势下改革援助体系,但其不变的特点是将文化领域的援助与合
国际学生一直被视为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21世纪以来受到世界各个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热烈追逐。这种竞争现象的背后是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国际学生作为国际化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其扩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机构多样性,其中尤以项目多样性最为突出。作为国际化的关键结构,项目反映和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制度变革。因此,面对强大的国际化影响,本文将以项目多样性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制度多元
萧公权(1897-1981)是近代以来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早年在国内多所大学执教,1949年后再次赴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1960年出版英文本《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引起西方汉学界广泛关注。该书探究了十九世纪清王朝如何对广大乡村地区实行控制以及乡村社会对这种控制的反
国际组织问责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日益增强而备受关注的话题。论文从国际组织问责的概念界定入手,在分析国际组织问责必要性的基础上,从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和问责事由三个方面分析国际组织问责的法律问题,论述现有国际组织问责的两种法律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第一部分是国际组织问责的概念界定。所谓国际组织问责是指为保证狭义的国际组织(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对自身行为负责而由外部主体追究其法律责
运用HACCP管理体系分析兼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确定了原材料采购、生产用水处理、摊晾和下曲、堆积、发酵和灌装为关键控制点,建立了HACCP管理体系,体系的运用提高了兼香型白酒产品的安全性。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家、跨组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应地,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考虑,如何使文化异质、短期的团队快速运作起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这时,亲和需求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此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旨在探讨亲和需求的满足形式和对个人及团队的影响,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选题动机在于以下两点:1)在跨文化团队中,为满足亲和需求而展开
在独立之后,非洲法语国家的私法制度与前殖民国家的私法制度密切相关。近二十年来,这些国家根据其国家主权分别发展了它们的立法,即使在非洲统一法律的愿望是通过次区域的尝试实现的,但收效甚微。1993年在路易斯港成立的非洲统一商业法组织(OHADA)致力于非洲商业法的标准化。这是通过在社区一级在商业法、特别是商业法、公司法和担保权利法的基本领域通过其各种统一法令来实现的。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它还在考虑大型
穿过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庄子》文本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吸引着后来不可胜数的文人、学者紧随其后。他们或探佚其人,或研究其文,推动“庄学”日益蓬勃,积累日益丰厚。在我国传统“庄学”研究中,对《庄子》文本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的探知、对《庄子》中人生哲学、美学思想的追索等方面。而西方法语世界里,自1945年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发表以来,对“身体”的认知和讨论引起学界兴趣。
“原儒”问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的热点和焦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面对西学的冲击和中学内部儒学的式微,中国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积极反思儒家文明以及思考在西学的冲击下如何定位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作为一名致力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美国学者,顾立雅的相关著述不可避免地涉及“原儒”的问题。本文围绕“原儒”这一核心问题,从“儒”的内涵和儒道关系这两个层面比较分析顾立雅和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