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L2)爆裂骨折前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粘贴应力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we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模型的加载,分析腰1椎体(以下称L1)、腰3椎体(以下称L3)的应力情况;比较得出正常椎体与固定椎的力学关系。从而进一步从力学角度上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固定椎体的受力应变分布,解释椎体固定后、出现成角畸形、慢性疼痛、邻近关节退变的原因,为临床选择前路、后路固定、术后并发症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成人湿润固定的胸腰椎标本6具,保留胸12-腰4,5个功能节段,固定方式采用后路固定和前后路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然后分组,骨折前为空白组。首先进行测试,保存数据,然后建立L2骨折模型,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行后路内固定,进行测试,保留数据;完毕后,在后路的基础上进行前路固定,同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采集数据。为保证标本的重复使用,试验的最大载荷确定为500N,符合人体胸腰椎的生理状态,其变形为线性变化,标本可重复使用。实验用应力分析比较脊柱的载荷形变,位移、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数据。统计方法用单因素数方差分析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对三组标本进行,载荷应-应变、载荷-位移、扭转强度分析脊柱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状态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载荷应-应变测试中,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系统分析结果表明:L1在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时,空白组的应变最大,其次为后路组,前后路组应变最小,应变有显著差别(p<0.01),前后路固定组稳定性优于后路固定组。右侧弯时,后路组L1椎体承受的应力增大,大于空白组,说明应力集中于固定椎体右侧,此处应力集中区域,内固定系统使得受伤脊柱应力二次分布。2、三组标本在载荷-位移测试中,在载荷500N作用下,脊柱的平均纵向位移,无固定组位移最小,前后路固定组次之,后路组位移最大,统计学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腰椎位移越大,说明脊柱越不稳定,以上结果均显示,前路固定后的脊柱稳定性要优于后路固定的脊柱,且两者稳定性均小于正常脊柱。3、测试40时扭矩为:对照组、后路固定组和前后联合固定组比较,统计学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结果说明,经前路或后路固定后的脊柱扭转抗变形能力后路固定组和前后路固定组的脊柱扭转强度均小于正常的脊柱,但是前后路的扭转强度大于后路扭转强度,因此前后路固定稳定性仍优于后路固定。结论:1、内固定系统对脊柱的应力传导有遮挡作用,内固定系统对脊柱应力遮挡作用的大小反应其稳定骨折的作用大小。2、内固定系统使得受伤脊柱应力二次分布,这种分布,导致脊柱活动的幅度及力矩发生改变,部分区域应力明显集中或减小,是导致邻近关节退变的主要原因。3、前后路的固定对损伤脊柱的稳定性优于单纯后路,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尤其是伴有神经损伤治疗是最为可靠的。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如火如荼,出版业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方位改造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出版业智能化发展的学术研究发展趋势为考察对象,从社会
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科学进步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利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影响人才激励的组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分别归纳出11
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政府采购实现有效监管是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制度作用的有力保证,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非常重视。我
半导体体系中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特别是其相关的新奇输运特性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凝聚态物理中的前沿学科领域之一。而我们知道,电荷或自旋流是以其为载体的输运性质研究的基
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由于结构比较特殊,使这类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寒性、电绝缘性、疏水性、耐候性、抗粘性和生理惰性等优良特性.在国防、建筑、纺织、医药、电子、电器
介绍了透明质酸的化学结构。阐述了透明质酸理化性质、皮肤中透明质酸的生理作用及国内外透明质酸的制备工艺。重点介绍了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如保湿作用、营养的作用、皮肤
随着GPS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GPS系统的干扰及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GPS采用的扩频系统有一定的抗干扰容限。但由于GPS接收机接收的导航信号非常弱,其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军事国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计算机的灵魂——软件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产品的质量自然地成为了
本文主要研究讨论汉语广告制作者如何运用熟语模因达到成功为其产品进行有效地广告宣传。该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分析汉语熟语广告中的两种模因复制传播方式:即基因型
高管薪酬激励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了实务界和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重点,但现有文献对于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对薪酬差距产生原因及其经济后果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