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视角下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基于职场道歉策略的解读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le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用学研究领域,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霍尔姆斯,梅尔等代表的修复派考虑到语境的重要作用后从道歉功能上将其定义为冒犯者为了弥补自己的冒犯行为向被冒犯者致歉,在修复自己的形象同时以挽回被冒犯者的面子,从而恢复两者之间的和谐,达到维持言语行为平衡的目的。乔斯勃格则认为道歉者在道歉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维护面子及恢复和谐,因此她将道歉策略划分为7类。这七类道歉策略分别为01)减轻责任策略02)认可策略03)解释策略04)道歉策略05)补偿策略06)克制策略07)关心策略,除了以上7种策略之外,乔斯勃格还将拒绝策略称之为0)策略。  霍夫斯泰德在1980年提出比较文化差异的4个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之后又补充了第五个文化维度——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的对立。在霍夫斯泰德的5个文化维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尤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运用,早已成为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概念。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追求自我独立,个人利益及成就,人们对自我负责,不依赖群体。与之相反,处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追求集体利益,注重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群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可以忽略,人们对于集体保持忠诚,与此同时集体也负责保护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特点在工作场合更能很好的体现,当发生冲突时,处于不同文化价值影响下的人们采取的道歉策略存在差异。  本文以发生在工作场合中的道歉策略为研究对象,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之--个人主义及集体主义文化维度为依据,对比研究中美工作场合中的道歉策略差异。本文从随机抽取的13部中国电影,11部美国电影中各收集了100处道歉策略,经比较发现工作场合下发生冲突时8种道歉策略均有使用,但使用频率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得出,中美在拒绝道歉,减轻责任策略,直接道歉策略这三种道歉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中国人的拒绝道歉为5﹪,减轻责任策略为3﹪,直接道歉策略为49﹪。而美国人拒绝道歉为12﹪,减轻责任策略22﹪,直接道歉策略33﹪。这个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影响下,中美在工作场合中道歉策略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中国人倾向于选择直接道歉策略维护和谐的工作环境,而美国人却倾向于选择拒绝道歉及减轻责任策略维护自己利益。  本文还对影响美国个人主义及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渊源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宗教哲学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读者对于这一文化维度有进一步的理解。  本文对于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加深了对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理解,丰富拓展了跨文化交际理论领域研究成果,对于工作中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界文化学派(CultureSchool)的出现及其相关学者的研究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的开始。该学派非常强调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作用,注重从社
口译的起源虽无从查证,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间交往的增加,语言成为其沟通的障碍,口译活动由此应运而生。1919年巴黎和会的部分谈判首次使用了同声传译,但当时还没
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尔德(1744-1803)是德国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语言学家。尽管赫尔德集这些荣耀于一身,但他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
《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是欧内斯特·汤普森·塞顿的代表作,主要由八种不同动物的故事组成。深层生态学也被称为“生态智慧”,最早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致
学位
众所周知,双关语在中英文广告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这一语言现象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并纷纷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背景理论框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