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斯嘉德对道德动机怀疑论的解决及其争议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谟认为理性是不主动的,开启了对理性作为行动动因的经典怀疑。威廉斯内在理由和外在理由的区分,直接掀起了学界对行动理由驱动力问题的激烈讨论。当代康德主义者需要做出回应,论证理性如何能够作为行动动因。在当代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动机理论的激烈纷争中,科斯嘉德直面了休谟和康德在理性作为行动动因问题上的根本碰撞,负担起了真正的论证任务。科斯嘉德对理性作为行动动因的澄清和论述,推进了当代休谟主义与康德主义动机问题的探讨。科斯嘉德处理了动机怀疑论,对理性作为行动动因的怀疑进行了澄清。本文将科斯嘉德的论证重构为四个关键部分。首先,相较于休谟,科斯嘉德强调一种真正的实践上非理性,即人们不被自己实际欲求目的恰当激发的情形。其次,科斯嘉德接受了威廉斯对行动理由的驱动力要求,但对内在主义要求进行了澄清。理性作为行动动因,一方面必然激发理性存在者,另一方面也可以跟我们事实上的实践非理性兼容。行动理由的必然激发性,不等于行动理由事实上总是能够成功激发行动者。接着,科斯嘉德指出休谟和威廉斯对理性作为行动动因的怀疑本身也存在问题,动机怀疑论依赖于对理性内容的怀疑。最后,科斯嘉德为康德辩护,认为个体心理动机产生机制的差异并不能对康德伦理学造成破坏。科斯嘉德对理性作为行动动因的这种处理方案遭受了胡宾、拉塞尔和华莱士等学者的质疑。胡宾认为,当代休谟主义实际上也认同科斯嘉德对内在主义要求的澄清。但是与科斯嘉德的理解不同,休谟主义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可以容纳对真正实践非理性情形的说明。拉塞尔直接批评了科斯嘉德的处理方案,认为科斯嘉德逃避了真正的论证任务,没有说明理性如何实际上激发了行动者。华莱士认为科斯嘉德确实澄清了内在主义要求下的动机怀疑论问题,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在没有预先欲望动机的情况下理性如何激发行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以上三种质疑,得出对科斯嘉德处理方案的根本质疑其实是,科斯嘉德缺少正面说明理性作为动因激发行动的实质性内容,因而并未彻底解决动机怀疑论问题。这种质疑虽然超出了科斯嘉德《实践理性的怀疑论》一文本身的论证目的,但这种实质性内容的论证要求本身是合理的。在科斯嘉德其后的著作和文章中,她其实是有正面回应理性如何作为动因的实质性内容的。一方面,区别于休谟的欲望作为动因的理解方式,科斯嘉德对理性作为动因的理解是在一种规范意义的“应当”的角度来理解的。你实际欲求某个目的的事实并不等于你应当去欲求这个目的。应当包含了一种可违背性,意味着人有自由,人的意志可以凌驾于自己身体内部的欲望和本能冲动之上。另一方面,科斯嘉德认为理性能够提供驱动力激发行动者行动,其驱动力的来源是人的实践同一性。通过对欲望或冲动的反思性认可,人必须认可或拒斥这种欲望或冲动能否成为行动理由。因而人是必然出于理由而行动的,同时人也必然是这些理由的来源。在这个意义上,行动是完整的人的自我构成,从而行动建构了行动者的自我同一性。科斯嘉德立足于康德式理性主义立场,发展了一种偏存在主义式的建构思路来理解能动的自主行动者。虽然这种建构思路依然存在争议,但或许不失为当代康德主义在动机问题上的一条可能出路。
其他文献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女性的主体性问题。通过所处的社会结构、虔诚主体的形成、女性对公共事务、公共行为规范的参与等角度,本文致力于阐述女性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发挥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又是如何从内部改变社会。本文以西镇莲池会为例,借助Saba Mahmood的研究,通过对莲池会成员自身以及其参与的各类仪式活动等进行分析,讨论其主体性相关问题。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缘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自主意识的提高,对人的管理有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人的精神层面,员工从招聘到分岗,培训,评估,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缺乏平等公正、以人为本等伦理因素,是企业当前道德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之所以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伦理困境,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所引起的问题已经不单单一个管理上的或企业的问题,而是可能会造成动荡的社会问
葛兰西所阐述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理解和阐释。本文首先围绕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来分析他思想的基本内涵。他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以“人”为中心的绝对历史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了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在历史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致力于拯救人性,解放人性。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之所以丧失人的本性,其根
近年来,在淡水资源日渐匮乏和用水需求激增背景下,以南非为核心的跨界河流成为水资源冲突的爆发区之一。南非与邻国的跨界河流水冲突最早可追溯至班图社会末期,各王国、族群围绕资源展开的争夺。进入殖民时期,在矿产开发和技术引进的背景下,流域用水需求加大,冲突在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以及殖民者内部爆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南部非洲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主体边界日趋明晰,水权意识逐步觉醒,后殖民时期成为水冲突的集
钢铁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钢铁行业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将环境绩效评价纳入到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不仅有利于企业解决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为利益相关者做出合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还能鼓励公司及时强化内部环境管理,从而提高环境绩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因此,研究钢铁企业的环境
乡土文化是一种治理资源,具有一定的治理功能。全面系统的研究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分析影响乡土文化治理功能发挥的因素,找寻促进乡土文化治理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乡村治理有积极意义。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其乡土文化具有行为规范、社会整合、价值导向、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治理功能。在寺登村乡村治理实践中,寺登村乡土文化实现了规范村民行为、整合村民力量、助力乡村经济、强化政治认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隐匿性等特点,公民能够更为直接、便利的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互联网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公众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言论平台的同时也给政府的网络治理带来的更大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目前最重要的社会管理主体,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积极处理,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近些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待网络
网络媒介改变了亚文化群体互动场域,促使亚文化群体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圈层化转向。本研究综合了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概念,运用民族志、深度访谈、内容分析以及社会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亚文化群体在网络圈层中的互动关系和结构。通过“圈层表征形式”“圈层分布结构”“圈层形成原因”“圈层维系与发展”几个重要层面,讨论亚文化群体在网络传播中的组织结构关系和圈层互动机制。在第一章,本文认为亚文化在后现代社会出现了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为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诸多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金融行业也概莫能外。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应运而生,不但代替了银行传统的业务流程,而且为广大投资者带来更为高效的投资渠道。比如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现金支付渠道,仅仅需要手机“扫一扫”,就完成了付款,改变了人们故有的生活习惯,极大的提升了生活效率。而阿里、腾
托马斯·迈尔是德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杰出的理论家,是当代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社会民主党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托马斯·迈尔致力于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保持并发扬自己的“身份特征”,推动社会民主主义在德国乃至在世界政治思潮中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起源及其发展,进一步引出托马斯·迈尔的社会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