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戎所著的《狼图腾》于2004年4月在中国发行,是一部描写狼和游牧文化的旷世奇书。其英文版WolfTotem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先生所译,并于2008年3月出版。现全球有26种语言版本,而英译本WolfTotem是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唯一获奖图书。自出版以来,不同学者和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翻译理论的视角展开的。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学者从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对《狼图腾》的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作者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尝试从一个相对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狼图腾》的英译。 顺应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它包括四个研究维度: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该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即语言的使用要实现认知、社会、文化方面的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译者对译语语言不断做出选择、为顺应不同的语境、语言结构及译语读者的需要而选择合适目的语的过程。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译入语必须符合译入语文化的社会规范,并能迎合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这就使得顺应论对文化翻译活动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本论文在顺应论的视角下对《狼图腾》的英译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做出选择,如何动态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动态顺应语言结构来达到其翻译目的,在此过程中,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也得以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译者葛浩文在顺应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即异化和归化相结合。 研究表明,《狼图腾》的翻译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翻译目的的指导下,译者葛浩文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葛浩文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顺应。由此可见,翻译中充满了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译者应该根据其翻译目的,顺应的需要灵活地采取一些翻译策略。译本也是译者动态顺应和选择的结果。所以,用静止的观点去评价一个译文的好坏是不恰当的,只有对原文的结构、翻译目的、社会背景、文化需求和读者期待等因素都顺应的译文,才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