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高中化学必修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新高考选科制的实行,要求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较好的实行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改革,传统化学课堂也在寻求转变。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教育理念包括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通过借鉴OBE教育理念在工程教育和师范认证中的成功经验,将OBE教育理念与中学化学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本研究以泰勒原理、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支撑,借鉴OBE教育理念核心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中化学必修课有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尝试研究。首先,在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了解中学化学教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和认同等情况。然后,借鉴OBE教学理念核心思想,针对高中化学必修课内容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并将其与传统教学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在完成教学模式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概念及原理”课、“元素化合物”课和“实验”课三类课型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针对三类课型分别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最后,以“概念及原理”课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评价量表、学生访谈和习题等方法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于OBE理念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一是契合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在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契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观,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设计能充分体现“学生中心”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三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将OBE理念融入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尝试,为探索OBE理念与中学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其他文献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极限工作温度可达到500℃左右甚至更高温,用它制造的功率器件具有比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Si)所制造的功率器件有更高的开关频率,耐高温性能,以及低电阻导通损耗等特性,尤其适用于新能源并网、轨道交通、开关电源等方面。然而现有的封装焊料难以满足SiC在高温下工作的环境,封装互连层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熔化、分层、蠕变变形、热机械损伤等现象,导致其热疲劳寿命较低,这就
几何直观无论是在引导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发展方向上,还是在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几何直观图形为教学载体,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开辟新的渠道。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多是针对培养小学阶段几何直观和高中阶段直观想象的研究,关于初中生几何直观培养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就围绕如何培养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这个问题展开,选取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板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研究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及其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了解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现状。然后,根据分析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中学化学的联系,特别是“选择性必修模块1主题3”的内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019年4月23日,作为第三批次新高考改革区域的重庆发布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采用“3+1+2”的选科模式,在此模式下共有12种选科组合。“3+1+2”模式下重庆市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远不如预期,2021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与2020届理科人数比例相比较呈明
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选考率大幅度下降,但从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看,物理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出现了明显的需大于供,物理选考率急需得到提高。物理学科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地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理。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
新一轮高考改革,重庆市高2021届学生将采用“3+1+2”的高考模式。新高考和新课标视野下,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所变化。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希望找出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从而希望可以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让化学教师对化学概念教学衔接更加重视。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初高中
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清晰与完善教育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环节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目前,限制于教学资源、师资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教育目标的模糊化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带来了阻碍。本文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结合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主题2——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的内容。分别从四个角度出发,清晰目标要求。首先从化学角度理解分
问题是思考的导火索,结合新课标视角人才培养计划,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设计化学教学问题链,将“问题链”运用到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与孔子,而后在杜威“问题教学法”及思维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祝智庭“五何”问题设计等诸多理论基础上成长,形成了现在的“问题链”教学。“问题链”教学是设计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运用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抽象难懂,高三一轮复习又是弄清楚这些知识的一个机会,想在短时间内弄清楚这些抽象的知识,寻找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教师们想要做的,因此笔者对高三复习课进行了研究。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思维导图教学和复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现状,对思维导图的概念进行界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对高三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复习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目前学生面临的问题: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主动性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标志着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化学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正式开启。本文提出在初三化学阶段将思维导图与导学案进行结合,设计思维导图式导学案投入到日常教学中。既契合新的教育理念,又能提升导学案在初中化学课堂中使用效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初中化学思维导图导学案进行设计和实践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梳理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