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选考率大幅度下降,但从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看,物理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出现了明显的需大于供,物理选考率急需得到提高。物理学科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地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理。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分析了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从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它在新高考的选考率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明显低于是教师们的期待值的,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从它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出,学习好物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兴趣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以学习兴趣为主体,对国内外兴趣和物理兴趣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总结其优点和不足。本文采取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在分析了国内外学习兴趣的研究历史、现状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对核心素养、物理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物理学科本身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知识量、理论性、综合性、系统分析了高中物理的特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并提出男生女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不同。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思政教育的缺失方面对学生本身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教师的自身形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语言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从社会的陈旧观念、消极的社会现象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第三章主要呈现了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从生活、实验、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物理历史等方面设计了高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教师访谈题目和学生座谈题目,并对三个地方的三所学校分别进行了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并进行了对应的数据分析。第四章提出六个提高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对策。分别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索小组式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资源、课外活动、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提升。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以及基于本研究的展望。总结六个提升对策的优点以及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侧重方向。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帮助学生制定人生规划、进一步融入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三点展望,以达到让更多学生拥有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其他文献
由于传统耕地方式利用率低、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且近年来耕地资源和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发展精准农业势在必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场种植质量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精细化格点技术构建的智慧农场管理平台,可查询农场基本信息、实时监测农场环境情况,可以将田间传感器监测的土壤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得到格点数据,再与当前作物生长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途径。笔者走访调查万州及周边地区的高级中学发现,学生实验开设情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阶段必做学生实验18个相差甚远。基于此,论文研究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该策略将学生实验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学案、微课为载体辅以交互式课件,实现三阶段全程导学。论文采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并融合发展。教育行业“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生态已经逐渐进入学者和教师的视野,单一的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本项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法等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中学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证研究,探索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的基本范式,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初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基础型和启蒙性,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及周边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地初中化学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开设率普遍较低,实验手段和教学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教师在直播授课时实验教学资源更显贫乏。基于此,笔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微型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标志着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化学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正式开启。本文提出在初三化学学习阶段利用学案、微课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希望“学案+微课”的线上线下教学策略能优化初中化学教学。论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实践等方法,将学案、微课与课堂教学进行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课前通过腾讯课堂、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将学案、微课、交互式课件上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极限工作温度可达到500℃左右甚至更高温,用它制造的功率器件具有比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Si)所制造的功率器件有更高的开关频率,耐高温性能,以及低电阻导通损耗等特性,尤其适用于新能源并网、轨道交通、开关电源等方面。然而现有的封装焊料难以满足SiC在高温下工作的环境,封装互连层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熔化、分层、蠕变变形、热机械损伤等现象,导致其热疲劳寿命较低,这就
几何直观无论是在引导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发展方向上,还是在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几何直观图形为教学载体,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开辟新的渠道。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多是针对培养小学阶段几何直观和高中阶段直观想象的研究,关于初中生几何直观培养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就围绕如何培养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这个问题展开,选取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板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研究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及其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了解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现状。然后,根据分析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中学化学的联系,特别是“选择性必修模块1主题3”的内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019年4月23日,作为第三批次新高考改革区域的重庆发布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采用“3+1+2”的选科模式,在此模式下共有12种选科组合。“3+1+2”模式下重庆市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远不如预期,2021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与2020届理科人数比例相比较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