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汉字的学习是优势所在,同时也是劣势所在。优势在于我们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记忆从小就开始熟悉的汉字笔画,然而劣势就在于其意义的理解上。这是由于汉字所处的环境及其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在不同的场合发展出轻微差别的、乃至截然不同的意思。即使是同一个文字,它的意义,构成的词汇,乃至使用方法,都或多或少有不同之处。此前,中日两国关于汉字意义的研究多是从词汇的角度出发,对两国词汇中的同形词进行考察,而缺乏针对单个汉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针对这一点,笔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为单个汉字的中日相关词汇表现进行考察,希望能为比较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点。根据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相关解释,汉字“参”,原指是星名,又曰“商”。不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略有不同,即表示“参”当为“晋”,这一点从“别有参商之阔”表示距离遥远来看,“参”确实与“商”为不同的星名。古汉字“参”常作为“三”的大写字使用,大概是因为取了其中固有的“三颗星”的含义。古代观星是预言未来占卜运势的重要活动,“参”从具体的星名,演变成观星这一活动,进而发展出“观察、验证、交杂、参悟、参差”等含义,可谓一字包括天文地理乃至人文等内容。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这一字作为本文的考察对象。汉字大规模传入日本约在公元四五世纪,在假名尚未登上历史舞台时,日本的书籍都是用汉字来记载的,而汉字的传入使得日本的文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尽管如此,日本人对汉字的理解也并不是百分百与中国人的理解一样,并且当汉字传入以后,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也引发出不同的意义。就这一点,许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都深有体会。汉字“参”在传入日本之后主要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字模仿使用阶段,这一阶段大多用法与中文的用法形似而神不似,或多或少带有日语表达的味道,进而在汉字“参”字的诸多意思中,日本人常用的意义与中国人使用的也不尽相同;第二阶段是汉字的“参”字与日语「まいる」的结合阶段。假名产生后,日本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书写习惯也由原来的全汉文转化为假名书写,进而发展出汉字假名混淆文。原先日本人对“参”的理解有「ワカル」「ホシ」「マシハル」「マヰル」等,现在则是剔除了“参”字的诸多意思之后,选择用“参”字来训「まいる」,至此形成新的日语词「参る」。第三阶段是日语“参”字的丰富以及发展阶段,严格来说,这一阶段始终贯穿于“参”字由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产生于交流之需要,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载体。进而,语言和文字也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乃至历史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可知,通过“参”字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所反映的汉字的传承情况,以及其他种种差异,这也许就是本论的核心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