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治疗药物检测TDM(Treatment Drug Monitor)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探讨儿童伏立康唑谷浓度特点及对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同时,分析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对儿童伏立康唑谷浓度的影响,指导儿童患者真菌感染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5年6月1日-2020年4月30日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考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儿童患者共94例,监测住院期间伏立康唑谷浓度值,根据谷浓度调整剂量、给药间隔,维持伏立康唑谷浓度在2.00-6.00mg/L范围内,其中部分患儿完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期伏立康唑用药剂量、剂量调整、伏立康唑用药途径与给药间隔、是否有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使用伏立康唑谷浓度监测指导下退热时间、肺部CT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影响患儿伏立康唑谷浓度的特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对伏立康唑谷浓度相关性,TDM指导下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通过SPSS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有9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7例(60.7%),女性37例(39.4%),年龄中位数6岁。拟诊侵袭性真菌病有51例,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有38例,5例患者确诊为侵袭性真菌病,59例患者完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正常代谢型的有24例(40.7%),中间代谢型26例(44.1%),慢代谢型9例(15.3%),未发现快代谢型及超快代谢型病例,正常代谢型的伏立康唑初始谷浓度为1.12±0.92mg/L,中间代谢型为3.41±3.27mg/L,慢代谢型为6.30±4.18mg/L,各种代谢型之间伏立康唑初始谷浓度均有显著差异(P=0.000,P=0.005,P=0.009)。初始治疗以伏立康唑6-8mg/kg为起点,42.6%患者的初始谷浓度可达到治疗浓度,伏立康唑初始谷浓度范围为0.16~15.37 mg/L。31例患者通过调整伏立康唑剂量来调整谷浓度,13例(41.9%)处于亚治疗状态,18例(58.1%)处于高治疗状态。调整剂量前伏立康唑谷浓度为3.96±4.09mg/L,调整后为2.07±1.04mg/L,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17例患者调整给药间隔,每12小时给药时伏立康唑谷浓度为伏立康唑谷浓度0.96±0.88mg/L,每8小时给药时浓度为2.18±1.37mg/L,两者伏立康唑谷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4)。14例患者存在同时应用伏立康唑与免疫抑制剂情况,单用时伏立康唑谷浓度为2.98±3.19mg/L,联用免疫抑制剂时谷浓度为1.88±1.31mg/L,但使用免疫抑制剂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25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伏立康唑谷浓度分别为3.28±2.84mg/L、1.73±1.08mg/L,移植前后谷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186)。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伏立康唑初始谷浓度呈升高趋势。CYP2C19基因表现为慢代谢型患者的平均伏立康唑谷浓度(6.30mg/L)值较正常代谢型(1.12mg/L)、中间代谢型(3.41mg/L)明显增高。中位退热时间3天,目标治疗有效率80.0%,临床影像学改善率68.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男女间无明显差异,以肝功能损害(46.2%)及胃肠道反应(19.2%)最常见,慢代谢型患儿(1/9)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儿童伏立康唑初始谷浓度达治疗浓度所需范围的的比例仅为42.6%,调整给药间隔比调整剂量更容易达到治疗浓度,使用免疫抑制剂对伏立康唑谷浓度没有显著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于儿童伏立康唑谷浓度有显著影响,对TDM有一定的预见作用。儿童伏立康唑代谢个体差异大,联合TDM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临床伏立康唑个体化治疗儿童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