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斯纳172机翼动态失速仿真计算

来源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航空器运行的任意速度、任意姿态和任意功率下都有可能发生动态失速。失速会导致航空器不正常运行,危及飞行安全。无论失速的原因是什么,减小迎角是解决失速问题的唯一途径。因此,从模拟航空器迎角变化情况出发,研究不同迎角度数下,动态失速的演化机理,并对失速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本文针对我院初教训练机型塞斯纳172飞机R型,采用计算流体方法对NACA2412二维翼型及三维机翼动态失速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首先,利用动网格技术对NACA2412二维翼型进行数值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与试验进行对比认证,证明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二维翼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将所得的数值计算方法、模型与结果应用于三维机翼的数值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可得如下结论:1.SST k-ω湍流模型对于逆压梯度高,具有涡旋的流场计算结果较为友好,动网格技术能较好的模拟整个动态失速过程。2.从三维机翼的数值计算可以看出,前缘生成并脱离的负向涡旋是影响动态失速的主要原因,当负向涡旋在机翼前缘脱离并接后缘时,将在后缘引起正向涡旋,此时机翼表面就有正负向涡旋交替出现。正向涡旋的形成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机翼下表面气流上涌,并将气流引至上表面或后缘正向涡旋中,直至所有涡旋完全脱离。3.在相对来流速度0.13马赫、雷诺数.2 2×10~6时,二维翼型动态失速的临界迎角为18.9°,此时的升力系数峰值为2.54;三维机翼动态失速的临界迎角在不同截面处有不同的数值,变化范围在12.9°至16.7°之间,从监测升力系数可得整体动态失速临界迎角为16.3°,此时升力系数峰值为2.09。4.动态失速发生的过程中,翼型和机翼在上仰工况时层流转换为紊流的迎角大于下俯工况时紊流转换为层流的迎角。
其他文献
集装箱船舶靠泊后,在码头的前沿作业区域内完成集装箱的装卸任务,码头前沿是集装箱码头最重要的作业区域。码头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提升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码头前
磨削加工如今已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加工工艺中,然而磨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磨削机理的研究中发现,由于砂轮由大量的磨粒粘结而成,因此单个磨粒可以被认为是
有机荧光材料由于其发光颜色范围宽、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材料选择范围广等特点,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门课题。传统的有机荧光材料通常显示聚集荧光淬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效应,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材料由于其高效的聚集态发光,解决了传统荧光染料ACQ的问题,促进了有机荧光材料的发展。四苯
加工过程中食品结构变化及其与营养素生物利用率的相关性研究是近年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期研究发现真空微波干燥可以有效提高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率,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相关概念正在迅速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笔者长期对机器翻译的进展保持关注,因此特意选取了Lynne Bowker教授二〇一九年的新作——《国际学术交流中机器翻译的基础应用》作为此次翻译实践材料。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传授学者们一些实用技巧,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机器翻译的优势,更好地支撑自身的专业发展,达到与国际专业同行间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能将甲醇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具有能量密度高、无需燃烧、不受卡诺循环限制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论文以DMFC的非均匀性设计与性能优化为研究对象,依次考察蛇形流道、网格状流道非均匀性设计对燃料电池内部流道、浓度场、电流密度场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归纳如下:(1)构建并优化描述DMFC性能转换过程的三维单相流数
应用光套管无油管完井模式结合分级压裂技术来开发苏里格区块是长庆油田针对致密气藏所提出的创新勘探开发方法之一。但是在某些光套管无油管井的分级压裂作业中,会出现第二
芳杂环化合物是数目最为庞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业、光电材料等领域均具有广泛应用。芳环化反应则是合成芳杂环化合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对芳香化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烯胺酮类化合物参与的芳环化反应合成芳杂环化合物。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水相介质中无金属催化5-硫代-1,2,3-三氮唑合成。我们通过N,S-缩烯酮即烷硫基取代的烯胺酮和对甲苯磺酰基叠氮发生[3+
21世纪科技的进步带动着汽车、轮船和飞机运载工具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运载工具速度的提高伴随着阻力的增加,运载工具表面存在的湍流边界层是造成这些壁面摩擦阻力存在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能源损耗并提高利用效率,对边界层阻力的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主动控制的等离子体激励器,提出了两种新的驱动信号,研究在新信号驱动下,等离子体激励器所产生的大尺度流向涡在下游的减阻情况。本实验研究提出了 AC-DC与AC
随着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机械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直线、圆弧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数控系统已经很难满足当下工业越来越高的加工需求。因此,需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