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有腰痛的髋关节畸形病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后在脊柱骨盆矢状上的改变,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畸形患者在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我院就诊的33例髋关节畸形病变患者(包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CDH)、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 OA)、股骨头坏死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月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脊柱骶骨角(spinal-sacral angle, SSA)、脊柱前倾角(spinal tilt, ST)以及Harris评分和腰痛进行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术前测量骨盆前后倾,术后测量放射髋臼外展角(radiographic inclination, RI)。对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类,根据骨盆前后倾将患者分为前倾组20例,后倾组13例。分别将术前术后矢状位参数、Harris评分和VAS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各参数之间进行独立t检验。术后矢状位参数与R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显著增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后倾组VAS评分改变值(3.2±1.4)较前倾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骨盆后倾组的病人中,术后SS(36.9±7.8。)增大、ST(84.7±5.3°)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骨盆前倾组中,各个角度之间的值未见明显差异。RI与PT存在正相关,与SS存在负相关。结论:全髋置换术能使大部分伴有下腰痛的髋部畸形病人在获得良好髋关节活动的同时改善患者腰部疼痛症状。髋臼外展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PT成正相关,与SS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