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3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演绎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等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进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必须自觉以之为指导思想,我们进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必须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才能顺利推进。在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存在客观实在论、辩证发展论、需求动力论和和谐共荣论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为我们进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牢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给予了重要的实践启示。追溯新农村历史境况,回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了解新农村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生态村、文明村、文明生态村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方面内容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实践经验,得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具有观念理性化、经济生态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习俗化、社会城镇化、环境优美化、活动经常化和机制常态化等新内容。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进一步比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具体内容,发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在观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机制等七个方面困境和不足。为此,针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困境和不足,认真分析其成因,拟提出观念完成理性化、经济发展生态化、政治形成民主化、文化育成习俗化、社会完成城镇化、环境实现优美化和机制实行常态化等七个方面的主要路径选择。本文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第一,绪论。主要论述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方法、概念界定、内容、可能的创新点以及技术路径。第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关于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整体性全面疏理、归纳和总结,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经历了孕育、产生、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它主要存在客观实在论、辩证发展论、需求动力论和和谐共荣论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客观实在论承认存在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在实践基础上的人、自然和社会是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客观存在体。人是基于某种需要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不断进行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重对象化活动,以便逐步达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性的具有历史典籍的群居哺乳高级物质生命体。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只有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从而也改造自己。自然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自然一方面始终具有自然存在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一种属人的自然。社会是人类在持续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持久、稳定、模式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体系,且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与标志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共同体。二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论认为,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人类认识自然并获得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行物质变换、信息交换和能量转换。三是马克思主义需求动力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天然必然性”,有其内在的历史规定性,只要人存在就有需要,有需要就会有满足。这种需要成为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和人与人进行交往的纽带,并在与人的实践或交往中相互推动,形成一个不断推进人的本质发展进化的动态过程。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人的需要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一切自然环境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因此,人的需要是人的形成、生命活动、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的根本动因。人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制约的需要满足既是构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又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由此,人、自然和社会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向前推进而不断超越现实的存在状态转变为满足理想的存在状态。所以,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自然环境优化的动力。四是马克思主义和谐共荣论认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享受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同共生、和谐共荣、永续发展的生活。在联系方面,人、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在运动方面,人类社会历史的生成是人与自然的不断演进的结果;在发展方面,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共生、和谐共荣是人与自然博弈的理想关系形态。作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荣中的“人”—呈现出单个人—总类群的全息状态。作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荣中的“自然”—时空和生态的融合状态。作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荣的“社会”—过程和目的的统一状态。尔后,国外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造林计划”、“生态社会制度”等生态论述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环境生产力”、“生命共同体”等生态论述完善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进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必须自觉以之为指导思想,我们进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必须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才能顺利推进。首先,马克思主义客观实在论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牢实的客观实在的主体、客体和阵地基础。一是新农村村(居)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唯有在适应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地着力去认识自然、改造生态环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自己从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困境中解放出来。二是新农村村(居)民不应是土地的所有者,只应作为土地的占有者和受益者,应该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逐步探索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实现土地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机制。三是实现新农村社会变革,真正实现建立在先进的新农村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一致、和谐统一的新农村理想社会文明形态。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论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有效的辩证法指引。一是阐明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普遍联系方式。我们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自觉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新农村村(居)民走上人、自然和社会协同永续发展道路。二是昭示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永恒运动内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就是在新农村人、自然和社会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换。再其次,马克思主义需求动力论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的需求动力原则。一是明晰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源泉。其动力除了新农村先进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科技与管理、阶级斗争等原动力、基本动力、重要动力和直接动力外,新农村村(居)民的自然生态环境需求则构成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更为根本的动力。二是阐明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标准就是给新农村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最后,马克思主义和谐共荣论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明确的和谐共荣目标。马克思主义和谐共荣论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又是一个永恒运动、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还是一个彼此相互转化的整体,并明确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享受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同共生、和谐共荣、永续发展的生活。同时,随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实效,也将不断验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第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追溯新农村历史境况,回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萌芽、雏形、生成和发展历程,认识和理解新农村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内容即发展新农村生态经济,完善新农村生态政治,弘扬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新农村生态社会,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了解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生态村、文明村、文明生态村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方面内容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成功实践经验,得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具体内容:观念理性化、经济生态化、政治协商民主、文化习俗化、社会城镇化、环境优美化、活动经常化和机制常态化。同时,发掘和建立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即新农村生态文明乡镇考核指标体系和新农村生态文明村考核指标体系。第五,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及其成因分析。我们比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具体内容,发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主要存在在观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机制等七个方面困境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清,观念欠缺理性化。在观念上主要存在认识不到位、公众参与意识不足和正确的新农村生态文明观未完全树立等问题。二是生产简陋粗放,经济缺乏生态化,在经济上主要存在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模式欠缺和体制价值目标还需探索等困境。三是社会组织形式单一,政治缺少协商民主。在政治上主要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组织功能较差和治理功效欠佳等不足。四是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未成习俗化。在文化上主要存在总体知识水平不高、综合素养差距较大和文化观念比较落后等境况。五是社会主体要素发育不全,有待进一步开发。在社会方面主要存在村(居)民身份固化、土地功能受限和社会功效缺乏等欠缺。六是利用整治薄弱,环境还未优美化。在环境方面主要存在自然环境资源有限和人工环境资源待治的困境和问题。七是法规政策体制不全,机制未能常态化。在机制方面主要存在法规欠齐备、体制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疏漏。第六,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我们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针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七个方面主要困境和不足,认真分析其成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拟提出以下七个方面路径选择。一是厘清思想认识,观念完成理性化。在理念路径选择上提出树立辩证自然观、合理消费观和正确的新农村生态文明观,分别解决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前提、公众思想基础和根本思想要求等问题。二是改进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生态化。在经济路径选择上提出社会生产力的改造和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和拓展以及体制价值目标的探索和明确等思路。三是完善组织模式,政治形成协商民主。在政治路径选择上提出主体权责的明确和实行、组织形式的丰富和拓宽以及多方协同的形成和平衡等办法。四是提高整体素养,文化育成习俗化。在文化路径选择上提出认知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以及优良习俗的认识和养成等举措。五是注重要素培育,社会完成城镇化。在社会路径选择上提出村(居)民解放、土地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路子。六是加强环境整治,环境实现优美化。在环境路径选择上提出自然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调和人工环境资源的整治和优化的方案。七是完善法规政策体制,机制实行常态化。在机制路径选择上提出法制的健全和执行、政策的完善和促进以及机制的创建和运行等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报纸
近年来,针对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广泛存在耐药性致病菌等养殖环境问题,芽孢杆菌(Bacillus)被广泛应用于用海南对虾养殖。然而,海南对虾养殖系统中的芽孢杆菌多样性、人工添加的芽孢杆菌在环境中生存状况和作用效果尚不清楚;养殖过程中添加大量碳源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也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海南昌江、文昌两种不同对虾养殖系统中的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筛选和鉴定,然后进一步进行了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结果表
居民的教育及健康水平与收入差距间紧密关联,省级财政在教育和健康领域的支出占比将直接影响教育和健康水平,因而科学、合理增加公共财政对全体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教育与健康层面的支出,能够提高居民的教育与健康等人力资本水平,促其形成高质量劳动供给,提高劳动报酬、提升收入水平、进而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各省份教育与健康财政支出比重差异的特征事实,通过理论分析,选定1998-
珊瑚礁作为全球最大且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承担着调节环境提供海岸防护生态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珊瑚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巨大的宝库。全球范围的温度升高被认为是造成珊瑚礁白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珊瑚耐热性对保护珊瑚礁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海南岛岸礁代表性造礁珊瑚种类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揭示丛生盔形珊瑚两种形态型对温度升高的耐热性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Willd.ex A.Juss.)Muell.Arg)是我国天然橡胶主要来源的林木树种。橡胶树根病和橡胶树炭疽病是我国植胶区极其严重的病害。现阶段对其防治手段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辅。但化学防治对胶区环境污染严重;农业防治费时费力,局限性大;生物防治所需时间长、田间防效不稳定;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生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随着其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问题日益严重。CC趋化因子是一类能促进免疫细胞迁移的小细胞因子,其在鱼类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驼背鲈趋化因子CC25-like(CaCC25-like)基因序列,并对其抗细菌感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CaCC25-like的开放阅读框(O
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技术的发展,制造商在通过零售商间接销售商品的同时,也开始建设网络,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例如APPLE、华为、联想等企业。与此同时,一些更注重价格的消费者会去了解商品的历史价格,推迟购买商品的时间。本文试图在制造商双渠道(直接销售+间接销售)销售商品的市场结构下,讨论短视型消费者(只考虑商品的当期效用,或对未来使用商品的效用非常低的消费者)和远视型消费者(注重未来使用商品的效用的
本文利用矿粉、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碱矿渣-粉煤灰砂浆,在此基础之上,优化配合比,采用热养护的方式制备了碱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AUHPC)。探究高温对碱矿渣-粉煤灰和A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压汞法(MIP)和氮气吸附法(BET)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高温对二者的物相组成及孔结构的影响,为碱激发胶凝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成
随着中国与新西兰两国交流越来越密切,2019年两国贸易协定再次升级,新西兰对汉语课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西兰汉语课堂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在新西兰4所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对任务型教学法在新西兰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