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研究——顾城对沃尔特·惠特曼的借鉴与超越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于1919年由诗人田汉首次引入中国后对中国诗人产生巨大影响,朦胧诗人顾城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朦耽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象和充满梦幻、童话色彩的诗歌获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号。然而,他诗歌的美学意义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轻巧梦幻,在他如梦般的抒情中,隐藏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死亡及生命的深沉思索。在诗的世界,诗人一会儿是昆虫、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鬼、一会儿是神,他将艺术神奇融入生命本体,用变化的“自我”传达对人生的终极追问,展现了其超越同时代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哲学意蕴。惠特曼生性自由,热爱大自然,其经典之作《草叶集》从始至终反复歌颂的“自我”是其重要主题。惠特曼笔下的“自我”与欧洲浪漫主义传统不同,它是充满力量的“自我”,泛神论的“自我”,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是不朽的。正是这个“自我”,深深地烙在顾城的精神内核里,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顾城将自己作品中不断变化的“自我”定义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然的我”、“文化的我”、“反文化的我”和“无我”。他诗歌中的语言特征经历了几次显著的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跟惠特曼创作及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惠特曼及顾城诗歌研究的学术成果颇为丰硕,但是将顾城与惠特曼放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空缺。本论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入手分析惠特曼和顾城的内在联系,即两人审美意象、创作技巧及诗歌思想上的共性;按照“自然的我”,“文化的我”、“反文化的我”和“无我”四个阶段探究顾城对惠特曼的借鉴以及顾城在创作后期对惠特曼诗歌哲学思想的超越。通过以上论证,本文得出结论:由于天赋个性及人生经历的契合,顾城对惠特曼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结合自身特点,顾城对惠特曼诗歌及哲学思想的借鉴是有选择性的,因此顾城对惠特曼影响的接受在他的四个自我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分别是“自然的我”阶段相似的自然审美意象及隐喻特征;“文化的我”阶段的诗歌公共性特征;“反文化的我”阶段的超验思想及“无我”阶段结合东方哲学对惠特曼自然哲学思想的超越。
其他文献
“啃老”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然而,唯有中日两国“啃老族”在本国家庭中存在的比例,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啃老”现象成为中日
“Malapropism ”一词由“malapropos”发展而来,是法语词源,后者在法语中的字面意思为“不适当的(地)”。起初,malapropism作为一种写作技巧被许多文学家运用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创
本文主要就高校传统的篮球教学方法与“图解教学法”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相比传统篮球教学方法,“图解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快速发现自身问题并且及时找到解决方法
目的 :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多媒体技术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发现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的缺点,再谈谈如何在健美操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跟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成为网络民众聚集和表达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在线实时交流的互动模式,参与者可以在
人权外交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头等大事之一。东西半球对于人权问题的争执由来已久,并且已有众多学术著作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献和重要数据资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法律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文化因素在法律翻译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显著,正是这些文化因素,使得法律翻译区别于普通翻译,甚至被
日本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其中国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国立大学仅占大学总数的14%左右,但是日本著名大学绝大多数都是国立大学,许多重要的科研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加强,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趋于动荡和复杂。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企业出现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加,危机沟通对企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如何更好地应对危机,
随着中国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国际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对合格口译员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口译职业化不断发展,口译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口译资格证书发挥了“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