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源盆地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济源境内总的地貌特征是李八庄以东为山前倾斜平原,北部崇山峻岭,西部群山连绵,南部丘陵起伏,形成了西高东低的簸箕形盆地。济源盆地北部的孔山、太行山和万洋山出露地层均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南部丘陵区为第四系黄土,中东部平原区为第四系砂卵砾石、砂土、粉土和粉质黏土。济源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济源市工业以火电、冶炼、焦化、钢铁、化工、建材等为主,其主要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济源盆地的北部和西部的山前地带。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及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严重影响着济源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从而导致水的污染。因此,研究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变化规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扇形图示法、频率直方图及Piper三线图,结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济源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成分和水化学类型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济源盆地2016年孔隙水和岩溶水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高低分别为:Ca2(10)(29)Mg2(10)(29)Na(10)(29)K(10)和HCO3-(29)SO42-(29)NO3-(29)lC-。北部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和HCO3–Ca型演变成了HCO3?SO4–Ca?Mg型;西部:思礼镇附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演变成了HCO3?SO4–Ca?Mg型;曲阳湖附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演变成了lC?HCO3–Ca?Mg型;东南部: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演变成了HCO3?SO4–Ca?Mg?Na型;南部黄土丘陵区前缘仍保持HCO3–Ca型和HCO3–Ca?Mg型。改变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的主要原因是:济源市规模较大的工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前地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燃煤量迅速增大,导致大气中的CO2、SO2和NOx等大量增加;济源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中的CO2、SO2和NOx等随降雨渗入地下,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地下水中的aC2(10)、Mg2(10)、HCO3-、SO42-和NO3-含量增加,地下水的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也相应增大。